日前,南京江宁区一名孕妇急等剖腹产,医院却催要献血证一事,引起广泛关注。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许多大医院在手术前都要求患者亲友先要去献血。对此,江苏省卫生厅人士说,在用血紧张的大背景下,手术前动员亲友献血“无可厚非”。而业内人士则指出,应大力推广患者自体血回输来缓解血荒。据了解,这种已发展10年的技术至今仍未在南京普遍推广。(3月3日《现代快报》)
患者亟待接受手术挽救生命、恢复健康,医院却先向患者亲友催要献血证,或者要求患者亲友先要去献血。假如患者的亲友身体不符合献血的要求,或者患者亲友拒绝无偿献血,难道医院就不给患者动手术了么?而面对医院在几乎生死存亡的时候提出献血要求,患者亲友又有谁敢拒绝?这种做法确实令人不爽,无怪乎会被一些网友愤怒地称为“被献血”。
不过,在笔者这个医务工作者看来,医院提出“互助献血”的要求,也是情非得已。有些医院确实面临着异常严重的临床用血短缺,确实已经到了不得不“逼人”献血才能开展手术的地步。这也就是媒体一再报道的“血荒”。近年来各地“血荒”频现,且部分地区的“血荒”时至今日仍没得到有效缓解。
笔者以为,要探究临床用血短缺的成因无非是从开源、节流两方面说起。一方面,长期以来,广大公众对无偿献血热情不够高。目前无偿献血的主力人群还是在校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个别群体,其他领域人士相对缺乏无偿献血的热情和动力。而在我国现行的血液采集以及用血的制度中,临床用血又绝大部分来自于公众的无偿献血,因此这种无偿献血人群局限的情况,就直接导致了临床用血来源成了问题。另一方面,在临床用血方面对血液制品的使用不够节约。譬如,一些手术本可以不输血或者少输血,但是医生出于对自身医术的不够自信或者出于创收考虑等原因,对临床输血、人血球蛋白等血制品过度使用甚至滥用,这种现象也加剧了临床用血的短缺。因此,要彻底根治“血荒”,改变令病患及家属为难的强迫性“互助献血”,就得同时从开源节流这两方面着手。
在“开源”方面,其一、有关部门首先要打消广大公众对无偿献血制度公益性的各种质疑,并尽快将血站在血液采集、保存、制作中的各项成本以及血制品使用价格毫无保留地向社会公示。其二、要向社会各阶层大力宣传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要让公众发自内心地认同无偿献血利己、利人、有益于整个社会,从而激发广大公众参与无偿献血的热情。在“节流”方面,卫生管理部门不仅要对临床用血进行严格监管,对滥用血液制品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还要大力鼓励和帮助医院推广患者自体血回输等既能够节约临床用血又能有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临床技术。唯有在“开源”和“节流”两条线上同时下工夫,彻底告别各种“血荒”现象才有希望。
(责任编辑:labweb)
“互助献血”恐难久,缓解血荒需开源节流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