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献血的“懒政”应该及早改革

我国十多年前规定的互助献血制度,实际上是把采血工作部分转移到了患者家庭身上,带有一定的懒政色彩。从无偿献血制度的长远发展考虑,这种涉嫌道德绑架的规定应该及早取消。

  盛夏之际,北京等大中城市正处于献血淡季,而来自网友的多种质疑,又让原本不足的采血量更显捉襟见肘。新华社记者近日采访北京血液中心,就公众关心的诸多“血疑”进行了解释与澄清。

  面对较为尖锐的提问,血液中心负责人平和而详细地做出回答,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消除社会上对于无偿献血制度的误解。比如,对于有偿用血的质疑,血液中心主任告诉记者,医院向患者收取的费用较低,其价格主要包含了采集、检测、分离加工和储存等费用,并不包含采供血机构的人力成本。血液中心一般靠国家财政补贴运转,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靠卖血“贴补家用”等。把血液中心的“家底”交给社会,增加了采供血制度的透明度,一定程度能够赢得公众的信任。

  但对此次访谈中所涉及的互助献血的问题,仍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互助献血是一种于法有据的制度,在《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规中,对此皆有规定。虽然法律规定互助献血是自愿的、非强制性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每逢献血淡季,互助献血就会出现变味的现象。血液中心对医院的互助献血量进行考核,医生和护士以安排手术等事项动员患者家属献血,互助献血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强制色彩,引起了人们的反感。甚至有的医务人员也认为,在患者急需手术的情况下让其家属献血,有乘人之危的嫌疑。强制性互助献血的案例被披露之后,反过来也加深了公众对无偿献血制度的疑虑。从微妙的社会心理看,互助献血明显削弱了献血的道德色彩,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无偿献血制度的“反噬”,因而确有改革的必要。

  互助献血制度的另一个弊端,是催生了“血托”和卖血牟利现象。对此,媒体已经多有报道。本来,在有偿献血变为无偿献血之后,卖血现象已经杜绝。但是,互助献血的半强制化,又让“血托”有了可乘之机。“血托”组织卖血者假扮患者家属,低价采血再高价卖出,从中获取不义之财。虽然有关方面试图从制度细节上加大“血托”的贩血成本,但在供求关系失衡的情况下,这一成本有可能被转嫁到患者身上,卖血现象却难以从根本上加以杜绝。

  互助献血其实是一种淡季制度,并非无可取代。按照北京血液中心提供的数据,今年7月是献血淡季,互助献血达到了2000多人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血液短缺。如果每年以5个月淡季来计算,互助献血总数约在1万人次,这在北京市每年40万人次的献血总量中只是一个零头。以牺牲无偿献血的声誉、加重患者家庭负担为代价,获取这样一个零头,实在有些得不偿失的味道。

  我国血液供应之所以存在淡旺季现象,主要缘于献血群体的扁平化。大学生和农民工是无偿献血的主体,占到献血总量的绝大部分。北京等地采血主要采取流动采血车在繁华地段坐等的方式,这种靠天吃饭的做法也带来了采血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克服采血淡季的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发力。首先是要发动公务员、公司职工等群体加入义务献血行列。如日本就以法律规定公务员尤其是政府官员每年都要献血一次,这样的措施能够唤起公众参与的热情。另外,淡季时应采取主动出击的做法。比如,美国每逢淡季时以电话招募、上门采血的方式,加大血液的供应量,日本则在每年7月举办血液互助爱心月活动,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

  相比之下,我国十多年前规定的互助献血制度,实际上是把采血工作部分转移到了患者家庭身上,带有一定的懒政色彩。从无偿献血制度的长远发展考虑,这种涉嫌道德绑架的规定应该及早取消。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