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血液,可以了吗?

副标题#e#  苏志国,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百人计划入选者。  1982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并赴英国留学,1985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1986年-1987年在荷兰Delft大学做博士后。  1987年到大连理工大学工作。
  SCI收录的学术论文170多篇,被同行引用1000多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5项,其中5项为国家保密专利。担任国家863重大机密项目“人工血液代用品的研制”负责人,带领科研人员发展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血液代用品工艺路线,产品在生物学实验中表现了近似于人体原血的输送氧功能,被两院院士评为1999年我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国际血液代用品系列学术会议组委会成员。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重大灾害面前,血液短缺的问题已经彰显,我们必须做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各种血液代用品的研究意义重大。
  ■发达国家的血液代用品研究已经走在我们的前面,我国起步晚,但所采用的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备技术,深入探索,有潜力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总投资6.5亿元的我国人工血液代用品生产项目已落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为规模生产做准备,同时承担国家生物安全的战略储备工作。
  人造血液是否是和人的真实血液完全一样的血液?
  辽宁日报:血液在现代医学救助中无疑是相当重要的,特别在遇到战争、地震、灾难的侵害时。基于血液的这种重要作用,各国是否都在努力研制人工血液,试图解决血液的供应紧张问题?
  苏志国:是的,血液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关系到生命。现实社会中人们会接触到献血者,会看到对失血者救护、输血性治疗,特别是有了像汶川大地震那样的事件和经历,都使我们对血液状况有着敏感的认识——供应的紧张、血型的匹配、血液的保存及安全性等是血液救助中普遍面临的矛盾。既然血液如此重要却又十分短缺,从各国政府到医疗界、科学界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千方百计增加社会献血量外,肯定要寻求突破,那就是制造你刚才提到的人工血液,因为现代的生化科学在不断进步,已经给人工血液的制造提供了可能。目前各国,特别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美、加、日等国在这方面已经处于领先水平。
  辽宁日报:提到制造人工血液,人们的第一个疑问就是,能否制造出和人的真实血液完全一样的人造血液?
  苏志国:应该说,基本上不可能,至少在目前。当然,科技发展如此之快,也不排除几十年后会人工造出“真血液”。血液本身有着复杂的构成,在人体内又流通全身,与各种器官组织发生作用,要制造出一种完全代替血液的溶液非常困难;但研制一种临时替代品,在急需情况下短时间内代替血液中的某种组分、作用,则是有可能的。所以,这也是目前的研究思路。虽然不是完全的血液,但它的优越之处在于,它可以大量地制造,在紧急时刻不用验对血型就可以使用,可以长期保存以备紧急使用,避免因血源污染而导致的疾病传播,因此,作用还是很大的。从这方面来看,所谓“人工血液”、“人造血”在目前更确切的提法我想应该是“血液代用品”或者“血液替代品”。
  辽宁日报:是否可以这样说,这种代用品输入人体的使命就是临时替代短缺的血液?它可以承担血液的哪些具体功能?
  苏志国:我们都知道,当人失血过多后会有生命危险,因为人体缺少大量的血液时,血管会塌陷,维持血管和组织细胞内外各种组分平衡的渗透压将改变,造成血管和组织的破损。更严重的是,氧气不能输送到全身供细胞利用,细胞就会死亡,直接危及生命。虽然人体是可以自身造血的,但造血的速度有限。目前研究的血液代用品,就可以起到在一定时间内阻止或减缓上述情况发生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血液代用品输入人体后,它能够扩充血管防止其失血后塌陷,使循环得以恢复;调节血管内外的渗透压,使其接近原来的状态以保持血管、细胞内外的组分平衡。再有,就是完成血液基本功能——传递氧,同时把各组织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带出来,运送至肺、肾等器官排出体外。
  辽宁日报:血液中的血小板还有凝血的作用,代用品中是否也具备这种功能呢?
  苏志国:白细胞杀灭细菌的功能、血小板的凝血作用也很关键。关于血小板代用品,目前也有人在研究,但还处于实验室探索阶段。在输血急救中,我刚才提到的几点是最重要的,是首要考虑的。血液代用品的研制也应该首先抓住这个主要矛盾,但是凝血作用的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辽宁日报:输送氧及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由血液中红细胞来完成的,是否可以认为这个矛盾就集中到了红细胞身上?
  苏志国:是的,血液的全部功能不可能由单一的替换物完全代替,所以血液代用品研究要把血液“肢解”开来研究,各干各的,研究范围包括血浆代用品、血小板代用品和红细胞代用品。红细胞代用品由于具有载氧功能,是研究的重点。这里有一段,怎么说呢,叫片头曲吧,其实是一个研究过程——在血液代用品研究之初,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研究者把代用品的研究放在了能携带氧的纯化学物质身上,于是有了“氟碳携氧剂(PFC)”,这是一种化学溶液,无色的,与红细胞无关,却有携带氧的功能,在溶解氧方面有很强的化学稳定性,于是研究者努力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携氧功能的临时血液的替代品,但后来发现,它输送氧的效果和红细胞相差很大,有一些副作用,所以也就不适用于一般输血。现在这种溶液主要被用于冠状动脉扩张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
  红细胞的  “携氧”功能仍是人造血液需要攻克的重要保垒
(责任编辑:labweb)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