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诊断产业投身全球化竞争 呼吁政府支持

在不久前由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及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办的“中国医学检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深圳迈瑞、中生北控、上海科华、桂林优利特、北京松上等国内生产体外诊断设备的企业负责人就当前中国体外诊断产业的发展走势进行了专题讨论。老总们认为,未来3~5年,随着国家基本医疗制度的建立,农村、社区卫生装备将大大加强。而今后的政府采购,会优先采购国内企业尤其是创新企业的产品,国内体外诊断产业将因此迎来很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全球化进程中,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和力度也在加大,民族企业不能国际化就将被国际化,竞争的挑战将更为严峻。
 在差距中寻契机,担责任   国家医用诊断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航说,2006年《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计划》正式实施,中央和中西部地区规划投资216.8亿元,其中设备投资为67.71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覆盖范围最广,投资力度最大的农村卫生建设规划。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估算,乡镇卫生院所需基本医疗装备总数在120亿元左右,县级医院所需总数为340亿元左右。这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徐航介绍说,农村、基层医疗装备的原则有四点:一是适宜性——要符合农村卫生机构功能定位。二是经济性——要考虑到国家财力和中西部居民的支付能力。三是实用性——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四是可操作性——与农村人员技术水平相适应。目前基层医疗装备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常规半自动化仪器在操作、维护、结果判断方面对基层医生要求较高,因此要尽可能开发适合基层医生实际操作水平的全自动生化仪,但同时又要把成本降到半自动化设备的水平。这就对企业研发提出了较高要求。   徐航建议国内企业应适应基层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多提供具备小型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常规医疗设备。此外,要建立遍及全国的服务网络,培养基层医务人员,这也是企业应该担负的责任。   作为跨国企业的总经理,来自SYSMX公司的彭作辉先生提醒国内企业说,政策、机会自然很重要,但真正让企业强大起来并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动因是科技开发。他说,国内企业的科研投入小于销售额的0.5%,而在国外,科研投入一般占到了销售额的5%~10%。发达国家产品的竞争要素为服务、质量、品牌和高科技,而国内企业目前竞争所依据的还是低成本、低价、关系和爱国心。“提高质量,建立品牌,增加研发投入”,彭作辉说,“没有这三条,就没有出路”。   投身全球化竞争,呼吁政府支持   讨论中,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医学实验室及体外诊断委员会主任委员丛玉隆讲了这样一件事:1995年,他曾去德国参加每年都要举办的麦得卡(MEDICA)医疗器械展销会。当时,走遍了16个展馆,只发现一家中国企业,是销售手术床的;去年11月,他又来到了“麦得卡”,发现17个展馆中涌来了三四百家中国企业。但欣慰的同时也不无遗憾:300多家企业零零星星被分散在不同的展馆,包装也显得粗糙简陋。相比之下,韩国、日本、新西兰等国,是有组织地以团队形式出现的,统一装潢,统一管理,气势不凡。丛玉隆为此呼吁说,国内体外诊断企业一定要加强组织交流,靠一个企业单打独斗难成气候。   中国体外诊断产业是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目前处在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家电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即进口产品的垄断优势正在被国产产品所制约,在中国市场上二者的竞争将进入最为激烈的相持阶段。   与会代表认为,要么在竞争中走出国门,要么在竞争中消亡。企业要联合起来,进一步发展和全面提升行业竞争力,除了自身不断努力外,尤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比如,其采购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在采购或招投标时国产品不应少于外资企业产品的份额;政府定价时,在能满足日常功能或质量需求的前提下,不应只对国产产品限价,对国内国外产品应一视同仁,按国际惯例切实保障国内体外诊断企业的“国民待遇”;将体外诊断纳入国家或政府的有关科技计划中给予支持,以此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企业—医院—科研院所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与会代表呼吁,由政府官员、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适时组建中国体外诊断产业发展促进联合会。作为行业组织,联合会将在体外诊断产业与政府和社会之间,企业与企业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