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索体重指数(BMI)等因素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1至2019年5月3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乳腺与甲状腺外科就诊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临床资料。经病理学明确诊断为PTC或良性甲状腺结节(BTN),分为病例组(n=307例)及对照组(n=308例),采用χ2检验对性别、BMI分组构成比进行比较,采用t 检验对两组间BMI值、年龄、血清FT3、FT4、TRAb、TPO、TSH水平等进行比较,进一步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相关因素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PTC组男性77例(25.1%)、女性230例(74.9%),BTN组分别为59例(19.2%)、249例(80.8%),两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为45.56±9.86岁;对照组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大于病例组(51.36±11.69岁)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BMI为25.06±3.60kg/m2,对照组为25.73±3.82kg/m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超重及肥胖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6.5%、20.5%,对照组为41.6%、23.4%,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实验室检测指标对比分析后提示两组间FT3值、TSH值、TRAb值、TPO值(P <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PTC患病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清FT3水平是PTC发生的保护因素,年龄越大,患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风险相对较低(P <0.05),45~65岁、≥65岁人群患病风险分别是<45岁人群的0.42倍(P <0.01)、0.11倍(P<0.01)。结论 BMI增加与PTC的患病风险无明确相关性,而年龄、血清FT3水平与其负相关。【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体重指数;年龄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全球甲状腺癌患者共计0.567百万人,男女比例约为1:3.3[1]。据统计美国65岁以上人群中甲状腺癌以平均每年8.8%的增长率发病[2],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其更是我国女性30岁之前最常见的癌症[3]。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甲状腺癌病理类型,约占所有类型的80%~90%[4-5]。流行病学调查显示,PTC的发生发展与日常生活方式、生理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情感因素等存在诸多联系,其中超重及肥胖可能是PT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目前评估全身肥胖的重要指标,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地区人群BMI等因素与PTC患病风险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探究超重及肥胖等因素对PTC发生的影响。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乳腺与甲状腺外科就诊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年龄介于18~79岁之间;(2)所有患者均为病理学明确诊断的PTC或良性甲状腺结节(benign thyroid nodule,BTN)。排除标准:(1)PTC合并BTN的患者;(2)合并其他恶性肿瘤;(3)合并其他导致代谢异常及BMI改变的疾病;(4)BMI小于18.5kg/m2。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病例组(PTC组)和对照组(BTN组)。2.研究方法:参照患者住院病历、手术记录及病理检测报告等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ies,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hyroid peroxidase,TPO)、促甲状腺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等临床资料。计算所有纳入患者的BMI值,计算公式:BMI=体重(kg)/身高2(m2),根据我国《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6]分别将病例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按BMI值划分为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kg/m2)、超重组(BMI 24.0~27.9kg/m2)及肥胖组(BMI≥28.0kg/m2)。3.统计学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定量资料经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表示,偏态分布资料经对数转换后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分类变量采用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结果1.患者一般特征:本研究共纳入61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病例组307例(49.9% ), 对照组308例(50.1%)。其中PTC组男性77例(25.1%)、女性230例(74.9%),BTN组分别为59例(19.2%)、249例(80.8%),两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为45.56±9.86岁;对照组年龄1 9 ~ 7 8 岁, 平均年龄大于病例组(51.36±11.69岁)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BMI为25.06±3.60kg/m2,对照组为25.73±3.82kg/m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超重及肥胖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6.5%、20.5%,对照组为41.6%、23.4%,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之间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对比分析:将两组间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1,提示两组间FT3值、TSH值、TRAb值、TPO值(P<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PTC患病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将性别、年龄、BMI、FT3值、FT4值、TSH值、TRAb值、TPO值作为PTC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结果显示PTC的发生与性别、BMI、FT4值无关,而病例组及对照组间年龄、FT3值、TSH值、TRAb值、TPO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目前部分临床研究认为BMI与PTC的患病风险有相关性,故以年龄分组(将年龄分为<45、45~65、≥65岁3组)、BMI分组、FT3值、TSH值、TRAb值及TPO值作为自变量,是否患PTC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见表2),结果显示年龄、血清FT3水平是PTC发生的保护因素,年龄越大,患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风险相对较低(P <0.05),45~65岁、≥65岁人群患病风险分别是<45岁人群的0.42倍(P <0.01)、0.11倍(P <0.01);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超重(OR =0.85,P =0.41)、肥胖(OR =0.88,P=0.59)也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的保护因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讨论近年来,随着全世界范围内超重及肥胖人群的快速增长,有研究显示所有癌症中约有20%是由超重引起的,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WCRF)报告[7]肥胖是多种恶性肿瘤的主要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结直肠癌、绝经后乳腺癌等,其中也包括甲状腺癌,Cari M等[8]对美国的五项前瞻性研究(包括413979名女性和434953名男性)进行汇总分析,得出结论BMI与甲状腺癌患病风险呈正相关。证实了肥胖是甲状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TC作为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关于BMI与PTC发生的相关性仍尚存争议。2015年发表的一篇meta分析[9]整理了12199例甲状腺癌病例的数据,发现与正常体重的人相比,超重的人患甲状腺癌的风险要高25%,肥胖的人患甲状腺癌的风险要高55%,BMI每增加5个单位,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增加30%,在组织学类型评估时,肥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性癌和间变性癌显著正相关,而与甲状腺髓样癌呈负相关。Eduardo等[10]的一项队列研究通过随访提示BMI增加5个点与PTC患者的肿瘤大小和颈淋巴结转移中更大的结外延伸显著相关,而与复发无关。同样的,我国学者贾晓蒙等[11]回顾性分析了435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也提出超重和肥胖是≤40岁男性甲状腺结节患者发生乳头状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见,年龄与性别也是体重与甲状腺癌患病风险相关性的影响因素。尽管有大量研究已证实肥胖的人群患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风险要更高,但也有部分研究显示肥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转移、复发等无明显关系,有学者[12]对204964人进行了甲状腺癌队列研究,平均随访了20年,得出结论超重或肥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同样的,K Rapp等[13]进行的一项探索超重、肥胖与癌症的关系的大型队列研究,对145000余名人群进行随访,也未发现肥胖与甲状腺癌之间存在明确相关性。另有研究[14]也指出BMI的增加与PTC患者的侵袭性临床病理特征及无复发生存率无关。本次研究结果提示BMI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无关,分析原因存在以下几种可能:第一,甲状腺乳头状癌为内分泌恶性肿瘤,尽管其恶性程度低,但也不排除其为消耗性疾病可能,会引起患者的消瘦进一步致患者BMI值较低,应行队列研究进行前瞻性观察,动态监测观察对象的BMI变化情况,进一步排除此类原因对研究造成的影响。第二,本研究中仅依据BMI值定义超重及肥胖人群,而无法获得腰臀比、体脂百分比、皮褶厚度和腹内脂肪等信息,探究肥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的相关性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14]。第三,因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获得临床资料的途径有限,无法获取一些其他潜在的因素,包括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吸烟和体力活动等,这些因素可能也对BMI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研究的结果。第四,相较于大规模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而言,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时间跨度较短,结果是否可靠、具有普遍性仍待更多前瞻性、大规模、多中心研究证实。本研究得出年龄是PTC发生的保护因素,这与一些既往的研究结果是相符的,如Ito等[15]通过一项随访研究发现40岁以下人群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率更高,我国一项研究[11]也提出体重仅与<40岁男性PTC患病风险增加有关,以上研究均提示年轻患者PTC的发生、发展可能受多重因素影响,其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明确。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结论BMI增加与PTC的患病风险无明确相关性,而年龄、血清FT3水平是PTC发生的保护因素,这提示我们应该在年轻人群中加强PTC的筛查,如定期完善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功能、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等,为PTC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一定的线索。作者:杨敏 翟妮 黄国虹 王昌敏 王昌敏主任技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检验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分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现场快速检测(POCT)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新疆临床检验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疆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ISO 15189实验室认可评审员。在临床生化检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室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擅长临床生化检测技术、实验室全程质量控制。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论著《生物化学检测与临床》和《临床医学实验室文件化管理与指南》,参加《医疗文书规范手册》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县以上医疗机构检验科管理规范》的编写。主持国家863计划子课题1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荣获自治区级及院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参考文献略注:本文来源于《临床实验室》2020年第6期“代谢性疾病”专题
(责任编辑:dawenwu)
体重指数等因素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病风险的相关性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