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下旬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山西省人类精子库运行4年来,共接待捐精志愿者约2600人次。但是,相对于巨大的社会需求,捐精人数不足问题依然突出。
保守观念阻碍捐精脚步
——“捐献精液?!这样的志愿行为难以启齿,实在接受不了。”
——“别人去捐是人家的自由,我自己坚决不去,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我肯定不同意男友捐精,想想让别的女性怀上男友的孩子,自己就难以面对。”
1月下旬,记者在省城某高校随机采访了10余位在读的学生,近一半人表示出对捐精行为的不理解与歧视。
“捐精和无偿献血一样,是一种自愿和公益性的人道主义行为,是一项辅助生育的公益事业。”山西省人口计生委科学研究所所长、生殖医学专家郭兴萍告诉记者,“然而,相对于无偿献血等其他公益事业,社会上有很多人对捐精都心存芥蒂。这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有些无奈的现实。”
据了解,我省人类精子库从2006年成立至今,虽然捐精志愿者人数逐年上升,但每年参与捐献的人数仍不及沿海发达省份的一半。郭兴萍说,山西属于欠发达省份,思想相对封闭,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直接导致了对捐精行为的社会接纳程度低。这与发达省份捐精知识的知晓率高、接纳程度高的情况相比有一定差距。
为了有效提升捐精常识的社会知晓程度,省人口计生委科研所的工作人员尽己所能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建网站、进高校、走街头、入社区、去医院,积极争取社会人群的认可和接受。但是,工作中遇到尴尬的情况仍是时常发生。“例如,工作人员进一些高校宣讲生殖健康教育知识,学校很欢迎,但涉及到捐精问题就不允许,还有极少数高校干脆就将这方面的宣传工作拒之门外。”郭兴萍说。
呼唤更多社会人群加入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我省捐精志愿者中,大学生占到60%以上,其中,外省籍学生捐精人数多于本省籍学生。与此同时,社会人群的参与程度正在明显提升,涵盖的职业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有教师、公务员等等。
“大学生年轻体壮,综合素质比较高,属于高智商、高学历人群,也是比较合适的捐精人群选择。”省人口计生委科研所人类精子库实验室负责人宋春英介绍,“但是,仅靠大学生作为捐精主力人群,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宋春英介绍,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捐精机构更愿意接受已婚并且已育有健康后代的人群捐精,因为本人能够生育健康的后代,其所捐的精子使受孕妇女再生育健康子女的几率也会大一些。“但是,我省的现实情况是,未婚的捐精者多,已婚的捐精者数量本身很少,而已婚已育的捐精者更少。我们还是希望更多健康的并愿意参与公益事业的人加入志愿者行列。”宋春英说。
“捐精是为不孕不育夫妇实现生孩子的愿望,是帮助残缺的家庭圆梦。从现实情况来讲,一对不能生育的夫妇更容易接受供精人工授精怀孕所生的孩子,而不是单纯依靠抱养,因为孩子毕竟与母体有血缘关系。”郭兴萍说,“目前,由于男性无精症患者数量的持续增加,用精人群的需求大于捐精人群的数量,导致捐精的数量供不应求。希望广大社会人群走出观念误区,支持这项公益事业。”
捐精合格率低折射男性生殖水平下降
我省人类精子库虽然库存量不足,急需志愿者前来捐精,然而并非所有的志愿者捐献的精子都能使用。统计数据显示,在100个捐精志愿者中,只有15个人的精液质量能够达标,即合格率仅为15%。
“制约捐精合格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精液本身质量不合格的占到绝大多数,约为87%;因患有高血压、高度近视、肝功异常、染色体异常或其他遗传性疾病等原因导致不合格的占到13%。”宋春英介绍。
宋春英解释,精液质量不达标并不代表志愿者身体素质不佳,影响生育能力,而是捐精的门槛很高,对于所有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项目均要求合格,体检中任何一项不达标的捐精者,都会落选。此外,600度以上高度近视、严重皮肤病、少白头、听力不好等体貌存在缺陷者也被视为不合格。正因为严格筛选,精子库的精液质量才得到保证。“但是,较高的精液质量不合格率的背后,也反映出现代社会男性生殖健康水平下降的现实。”宋春英说。
“精液指标是评价男性生育力的重要指标,精液质量下降也成为所有男性面临的共同问题。”省人口计生委科研所辅助生殖科医师刘卫宏说,“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抽烟、酗酒、熬夜、长时间上网等不良生活习惯,加之空气、水、食物以及居住环境的污染,直接影响到男性的生殖健康,导致精液质量下降。”
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公布的男性精液实验室检测手册上的最新指标较此前使用的标准进行了调整。之前公布的每次射精量标准为2毫升,现在降到1.5毫升;之前公布的前向运动精子标准为50%,现在降到32%;之前公布的精子密度标准为每毫升2000万,现在降到每毫升1500万……男性精液质量参考值标准的降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男性精液质量水平普遍下降的现实。
捐精过程供体受体不见面
刘卫宏介绍,依据相关规定,患有无精子症,通过药物、手术等均无生育希望者;明显染色体异常,多次精液分析没有精子者;睾丸原发性发育不良者,这三类患者方可允许做供精人工授精。“有统计数据显示,国内无精子症的发病率约为1%,对于这样的家庭,接受供精人工授精成为一种重要的生育选择。但是,由于捐精的精源不足,众多的夫妇都在无助与希望中焦急地等待。”他说。
“尽管我们鼓励社会人群捐精,但是必须本着严谨、严格的态度,对每一次捐精行为进行科学的管理,容不得半点马虎。”宋春英强调。
1月下旬,记者实地探访了人类精子库,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捐精的完整程序。首先是初筛,捐精志愿者在供精接待室签知情同意书,医生咨询后,进行初步体格检查,然后捐精者到取精室自行取精,首次捐献的精液在精液处理室进行初检,初检不合格立即销毁,检查合格后,初次捐献的精液也不入库,而是被放置在一个专门的液氮罐中,最终也会被销毁。
初检合格后,志愿者到专门的档案管理室建立合格捐精志愿者档案,包括个人资料、体检资料、个人指纹等。而留取指纹是为了保证志愿者只能在一个精子库捐献精子,防止在其他精子库再次捐精。建档后,捐精者到合格者采精室采精,然后交由实验室医生进行液化分析检测,达标后再做冷冻前处理,最后放入专门的液氮罐保存。一个合格的志愿者一共需要捐精8次到10次,历时2个月至3个月不等,志愿者采精、捐精都是在“一人一室”的取精室中进行,捐精者与精液检测人员不见面,只是通过专门的小窗口通道传递精液,过程极为私密。对于整个捐精过程,精子库也有严格的保密程序。
精子库负责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王静告诉记者,为了确保个人隐私,捐精志愿者填写的书面档案会被放入有密码的保险柜,电子档案则有专门的软件管理,只有管理人员才能打开。
另外,精子库实行供体受体不见面,供受双方互盲的机制,对有意愿接受人工授精的夫妇,只提供捐精者的代号和身高、样貌、学历、血型、肤色等体貌特征。一个志愿者的精子最多只能使5名妇女受孕,并且会错开供求双方的地理位置,以避免将来出现捐精者的子女和授精者的子女近亲结婚的现象。(记者 秦 洋 实习生 梁晶晶)
(责任编辑:lab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