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明 “863”计划重点项目“生物医学关键试剂——免疫诊断试剂”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倍爱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985年起至今一直从事免疫诊断试剂的研究与生产制造。曾主持北京倍爱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磁微粒分离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生产技术的引进以及试剂生产线的设计与建设。
刘振世
“863”计划重点项目“生物医学关键试剂——免疫诊断试剂”课题组组长。199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化学专业。曾任北京倍爱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现就职于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担任免疫分析科学总监。其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于磁分离技术的免疫诊断试剂和免疫分析仪器的开发,先后完成40多个品种的开发和产品化工作,并申请专利多项。2002年4月~2003年10月期间多次在意大利亚特斯公司学习免疫诊断试剂的生产工艺,并完成技术引进工作。
曾主持(或参与)国家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北京工促局、中关村重大产业化项目等多个课题的实施,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本报记者王璐 张思玮
“体外免疫诊断试剂”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如果不是从事IVD(体外诊断)领域的人很难准确说出它的定义。不过,如果说我们在献血、捐献骨髓时需要做的包括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检测,也许大家就不会陌生了。
其实,体外免疫诊断试剂就是专门用于疾病诊断检查和监测的一类医学诊断试剂,这类诊断试剂主要以血清、血浆、尿液或其他体液作为样本,运用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原理,对样本中标志性的抗原或抗体进行检测,以作为医学用途诊断疾病的一种手段。
“既然体外免疫诊断是一种医学诊断的手段,那么其结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只有保证诊断试剂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稳定性才能使检测结果达到精准的程度,特别像艾滋病这样的重大疾病,一旦误诊,其后果相当严重。”作为承担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生物医学关键试剂”中子课题“免疫诊断试剂”研发的北京倍爱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建明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技术推动产品革新
体外免疫诊断试剂通常被应用于临床医学及人类健康保障事业中的各个领域,如输血安全、优生优育、肿瘤普查及检测、器官移植、传染和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药物检测、正常人群的健康检查等。
体外免疫诊断技术也随着医学科技的深入逐步走向“从手动向自动、从粗线条向细线条”的转变之路。
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主要应用血液凝集免疫试验和放射免疫等方法,80年代开始应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技术和试纸条快速检测技术,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先后出现了时间分辨荧光、化学发光和蛋白质芯片等先进的免疫分析技术,而基于各种微粒子分离技术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产品是市场的主流。
“磁微粒分离技术是目前最理想的体外免疫检测分离技术之一,应用该技术的体外免疫检测试剂盒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稳定性好、精密度高、操作简单和省时等许多优点。”王建明说。
所谓的磁微粒分离技术指的是,采用直径50nm左右、偶联抗荧光素抗体的超顺磁性微粒为固相分离载体。磁微粒凭借表面积巨大,对目的蛋白的特异性吸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分离办法,且在此准液相条件下反应,既快速又完全。
新科学技术发展带动着体外免疫诊断试剂产品逐渐发生变化。以前运用放射性技术的产品一般有效期较短,并且对人体和环境都会产生污染,而现在运用非放射性技术的产品不仅有效期大大延长,而且稳定性、灵敏度等也有所提高,还保证了诊断的安全性,同时也注重了绿色环保。
“我们在努力缩小差距”
据介绍,体外免疫诊断试剂占整个诊断试剂1/3的市场份额,是目前利润空间较大的一类诊断试剂。上世纪60年代,一些国家便开始从事体外免疫诊断试剂的研究,而我国对该领域有所涉及大体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1985年~1990年期间,国内开始涌现出一大批生产体外诊断试剂的厂家。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体外免疫诊断试剂厂家和作坊甚至超过了300家,由于生产厂家过多,体外诊断试剂市场的竞争呈现白热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秩序异常混乱。1993年,国家开始对免疫类主要诊断试剂进行清理,尤其是1994年开始对主要血源临床诊断试剂采取“批批检”的措施,使得无序的恶性竞争行为逐步得到了遏制,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市场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期。
“目前,我们虽然没有能力与国外的雅培、罗氏和贝克曼等跨国公司进行抗衡,但与世界体外免疫诊断试剂的整体水平在逐渐缩小差距。”王建明说。
不过,体外免疫诊断试剂产品的品种少、单一化、同质化等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如检测肝炎、性病和优生优育检测系列,国内主要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基本是国际十几年前的水平。国家药监局已批准上市的体外免疫临床诊断试剂注册证约1600个,这些注册产品主要集中在肝炎及性病临床诊断的十几个检测项目上。
“863”计划课题正是基于国内的免疫诊断试剂,用的原料抗体主要依赖于进口,国内的抗体生产企业只能部分满足科研的需求,很少有企业关注诊断试剂用的原料抗体规模化生产的现状,试图通过研发建立起以中国的检测系统为导向,改进和提高免疫诊断试剂产品质量,使国产试剂兼有价格、质量和技术上的优势,最终使国内市场逐步取代进口试剂,并加速进军国际市场的目的。
王建明向记者介绍了已经取得的成果:一、共完成17项新型磁微粒分离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盒的临床注册工作,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产品医疗器械注册证,可以合法生产并用于临床检验领域。其中包括甲状腺功能类7项,性腺激素类8项,胰岛素类2项;二、在已有的磁性微粒子分离,碱性磷酸酶化学发光定量分析技术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磁珠偶联蛋白质工艺。开发出表面氨基活性集团磁珠与蛋白质分子偶联技术,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目前正在注册申报阶段的研发产品包括肿瘤标志物类9项,乙肝5项。此外,还积极地开展其他的研发工作项目:肿瘤标志物类的检测,包括S-100β蛋白(S-100β)、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传染病类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等;肾功能类检测,胱抑素(CYS-C)、β2微球蛋白(β2-MG)等。
“其实,我们在做这些产品研发的时候,并不单单只是为了完成课题任务,而是在做每个产品之前都要做全面的市场调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研发产品的方向,有效运用我公司与国际同行相近的技术平台,做出更多的高品质的产品,提高国内体外诊断试剂的诊断水平。”王建明补充说。
乐观的展望
毋庸置疑,体外免疫诊断试剂竞争完全属于高科技产业的竞争,高科技产业的竞争表现为产品的竞争,但实质是核心技术的竞争。“虽然国外很多公司都在中国建立了子公司或者办事处,但是他们只是对中国潜在的市场感兴趣,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生产几乎大部分还在国外。”谈到目前国内外体外免疫诊断试剂存在的差距时,王建明作出上述表示。
“这也就为‘863’项目的进一步开展指明道路。”王建明认为对体外免疫诊断试剂研发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仍然有提升空间。
第一,从体外免疫诊断试剂产品上,应该走向高端产品的研制,这不仅仅需要参考国际的主流技术,同时还应该在开发方向上进行调整。比如,对肾功能系列的检测,国家并没有相应的参考物质,这就需要企业自己作大量的研发摸索,为此系列产品早日建立国家标准奠定基础。
第二,从体外免疫诊断试剂的仪器技术上,应该向精准的全自动化方向努力,国内多数还维持在半自动仪器的使用,虽然也有化学发光仪器的使用,但是与国际同行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第三,注重向其他领域渗透,比如通过MPAIA等先进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可以更好地提高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
有学者提出,应该把体外免疫诊断试剂研发提高到全民重视的程度,因为体外免疫诊断试剂产品直接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与患者生命财产息息相关。
这就需要在检测前确保产品的灵敏性、准确性和稳定性。“对产品的要求并不是简单地达到一个标准,我们要在技术上向国际领先的水平看齐,如果只是为了做产品而做产品,那么研发的成果就没有意义了,何谈与国际接轨。”王建明说。
(责任编辑:lab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