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广血站核酸检测,降低输血传播疾病风险

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检验中心   李金明
      为切实提高我国临床用血安全水平,降低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持续提高血液质量,改进血站管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财政部近期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血站核酸检测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以省(区、市)为单位,全面开展血液筛查核酸检测,确保2015年血站核酸检测覆盖全国。该(通知)对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做了全面部署。
      当前,国内血液筛查以传统血清学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为主,通过ELISA检测血液中的病毒特异性抗原和/或抗体,从而间接确定其是否感染相应病原体。所谓“窗口期”,是指机体感染某病原体到检测到相关指标之间的时间。机体感染病原体后,由于所用的方法学的敏感性的差异及机体的免疫应答特点,在感染者血液内,最早能检测到的是病毒核酸,然后是病毒相关的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病毒特异性抗体释放到血液,由于病毒核酸的检出在血清学指标之前,因此,核酸检测的“窗口期”短于血清学检测,HBV、HCV、HIV血清学检测的窗口期大致分别为56天、82天和22天,而这三种病毒核酸检测窗口期可分别缩短至31天、23天和10天左右。因而在血清学检测的基础上增加核酸检测,可缩短病毒检测的“窗口期”,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从而降低“窗口期”感染的风险。
      国际上,为提高血液的安全性,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区也相继开展了核酸检测。目前,全球平均79%的血液样本采用了核酸检测技术,其中北美地区核酸检测覆盖率达到了100%。
      我国于2010年开始血液核酸筛查试点,原卫生部将全国12个省市15家采供血机构作为首批核酸检测试点血站,对所有常规血清学检测合格的血液再进行HIV、HBV、HCV核酸检测,一则探讨在我国血站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的必要性,二则为在全国全面开展核酸检测积累经验,建立质量保证模式。从试点结果看,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
      2012年,国务院出台《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加强采供血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无偿献血服务体系,加强血站血液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积极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提高血站实验室检测能力。到2015年,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基本覆盖全国。为实现上述目标,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3年发布的《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中指出,2015年东部地区血站核酸检测覆盖率应达80%以上,省会城市应达90%以上,其中北京和上海应达到100%;中部地区应当达70%以上;西部地区应达60%以上,省会城市应达70%以上。
      从核酸检测试点工作、再到“十二五”规划全国血站全面覆盖的目标,我国血站核酸检测正在稳步、渐进发展中,将进一步完善核酸检测工作制度、操作流程、运行机制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因此,加强采血机构核酸检测实验室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统一的血液管理信息平台,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核酸检测的技术要求与质量管理规范,有利于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核酸检测模式和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最大程度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