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汉:中国输血医学的奠基者

人们把血液视为生命“源泉”,因为人体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它。他将输血事业视为“生命之海”,四十余载无怨无悔地开拓与坚守。数年前,有人如此形容他:60岁的年纪,50岁的身体,40岁的思维,30岁的干劲。今天,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会长汪德清用“无可匹及”来赞誉他在中国临床输血医学界的地位与成就。

1973年在国内、全军率先将输血从检验科分离并独立成科;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首次将红细胞保存期从21天延至49天,在国内首先提出并开展低温保存血小板技术的前沿课题研究,与国际同步开展红细胞和血小板冻干长期保存研究获突破性成果,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招收国内首个输血医学研究生……1996年成立全军输血管理专业委员会,2005年创立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2012年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临床输血终身成就奖”,2013年创建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分会……他的脚步从未停歇半刻。

面对荣誉光环,年已72岁的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刘景汉教授更感责任重大:“多年来我始终思考如何进行临床输血,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刘景汉教授(中)与青年医生交流临床输血的具体操作

“谁不重视输血谁将犯大错”

1973年,解放军总医院血库从检验科分出,独立成科;1980年,正式更名为“输血科”。这堪称中国临床输血史的标志性事件与重大转折点,赋予输血除传统供血功能外还具备指导临床用血的全新内涵与独立性地位。这对很多同行来说不可想象,但刘景汉做到了。

1968年,组织选派刘景汉到大连军医学校就读临床医疗专业。3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部做保健医生。1973年,全军选干,他凭着优秀的思想品质和精湛的医学技术,被选送到解放军总医院。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锻炼自己,他跃跃欲试,到血库工作的现实对刘景汉却犹如晴天霹雳。“我想不通,2个月抱恙没上班。但作为军人,我无从逃避。”走进位于医院偏僻一隅的血库,4台大冰箱、2台小型离心机、1台破旧的显微镜、几条残缺不全的长板凳,6个老弱病残的员工,略显凄惨的场景激发了刘景汉的军人斗志:“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血库成为刘景汉的家,他披星戴月、无眠无休,忙碌于汲取输血知识、熟悉输血业务、通晓国内外科研现状,忙碌于人员技能培训、仪器设备更新。在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中,刘景汉渐渐领悟到输血医学的至高价值与丰富内涵:“输血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自有人类历史就有人们流血的悲剧。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宣称:血液是一种独特的国有资源。我认为血液是国家的独有战略资源,它对军事战争、紧急救灾、临床医疗均发挥独立的不可替代作用,谁不重视输血谁将犯大错。”输血对临床疾病的治疗和指导治疗意义,令刘景汉认识到创建独立输血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面对他深厚的专业素养与鲜活的实践案例,蜂拥而来的质疑迎刃而解。当年,血库从检验科分离;次年,33岁的刘景汉被任命为血库主任,成为解放军总医院历史上最年轻的科主任。如今,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定编74人、研究生12名、成果频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很多人感恩于他,因为正是他清晰界定了一支中国的临床输血队伍。

刘景汉教授(左四)与学生交流

“在我身上试试!”

输血科创立之初,百废待兴,刘景汉每每看到急危重症患者因无血可用而处于绝望境地,甚至因此生命陨落,难免黯然伤神与深深自责。“输血无小事,就算不吃不睡我也要尽最大努力改变现状。不能让患者等血,应该让血等患者;要‘雪中送炭’,不要‘雪上加霜’!”事实上,他的工作和生活早已被“输血”完全占据——每天迎着朝阳上班、深夜在繁星指路下回家,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这两点一线,结出的却是累累的科研硕果和桃李天下。

20世纪70年代,血液自人体抽出后仅能保存21天,即使该领域的翘楚美国应用塑料袋也仅为28天。如同给临床危重患者救治戴上了“紧箍咒”,远远无法满足临床用血需要。如何延长红细胞保存时间成为刘景汉的首个攻坚目标。大量查阅文献和反复试验后,他确定磷酸腺嘌呤处理红细胞可延长保存期,但关键问题是溶血法等间接测定效力有限,唯有经伊文氏蓝标记检测红细胞成活率这一刚性指标才能令学术界信服。理论可行但该试剂的较大毒副作用令国内外研究者却步,“能不能在我身上试试!”刘景汉和学生亲自上阵。成功眷顾于刘景汉的胆识与执着,由他自主研发的保存液使红细胞有效保存期延长至42天(当时国内用玻璃瓶装配,改用塑料袋可延至49天),这极大缓解了临床供不应求的窘迫局面,并因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日本著名输血医学专家远山博专程写信称赞:“你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又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还未充分享受胜利的喜悦,刘景汉马不停蹄地将目标锁定于血小板。那时常规应用液氮(-196℃)保存血小板,不仅来源难以保障且储存条件要求高。刘景汉发现优质冷冻剂二甲基亚砜制备的冻干血小板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易携带和使用便捷等特点。当时需要手工分离血小板,因各血液成分比重差异小,摸索血小板的最佳离心参数让刘景汉大费周章。而后如何把握二甲基亚砜能度又横亘在他面前。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景汉成功研制出可用于临床的低温保存血小板制剂,丰富和发展了低温生物学理论。

刘景汉并未因此满足,获临床疗效验证后他再接再厉,系统解答相关临床课题:二甲基亚砜注入富含血小板血浆的适宜速度,研发自动推送器;确定二甲基亚砜最佳能度为75%;二甲基亚砜保存血小板的确切机制等;延伸至冻干保存血浆。迄今低温保存血小板课题延续了10余年,刘景汉先后斩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近年刘景汉在国内首先提出科学、安全、有效输血理念,为输血事业制定了更高的奋斗目标。

“成就中国输血医学划上人生圆满句号”

随年龄增长,刘景汉的使命悄然转变,“输血科是朝阳科室,我现在更关注学科发展,倾尽全力造福全国输血界同行”,但是那番锐气和韧劲依旧——“我愿意做挑战性很强的事情,别人想做而没有做成的,我一定要把它做成功。”

1996年,他倡导成立全军输血管理专业委员会。后来,为了给全国临床输血工作者建一个温暖的家,历经1年多筹备与奔走,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成立。就在那时,刘景汉又定下了一个所有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立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分会。“它们如同两个抓手,协会注重行业管理、建章定制并通过组织形式和制度保障落实,学会致力于提升临床/科研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行业与学术合力的‘拳头效应’,才能成就中国临床输血医学的宏伟蓝图。”

这一仗他打了8年之久。2011年,股骨头置换手术后仅2周,他带着助行器赶往中华医学会组织管理部接受分会申报审批,硬是站着作完约20分钟的报告,充分的准备、坚定的意志、大家的风范,令他脱颖而出,成为唯一的赢家。正是这份信念与执着,分会陆续通过中华医学会常委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审批。2013年6月在沈阳召开的“全国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学术年会”上,他公布完这一喜讯,掌声经久不息。长期伏案工作令他颈椎严重变形,曾经的废寝忘食、全天滴米未进让他十二脂肠球部溃疡出血却不自知……但在刘景汉看来,“当深夜猛然惊醒或辞世之际,回首往昔,我不因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如果能早日完成中国输血医学的顶层设计、二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算我的人生划上圆满的句号。”

(责任编辑:lgh)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