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中国第二届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本次会议由Science杂志、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采购与管理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精准检测与精准诊断专家委员会、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主办,由中关村生物质谱转化医学开放实验室、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协办、梵诺阿特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承办。
北京大学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担任大会主席。
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杂志在收录了第一届基因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优秀报告,出版了精准医学专刊基础上,在本届大会同期举行了专刊发布会。
本届精准医学大会开幕式分别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医学部主任詹启敏教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会长赵自林教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分会长康熙雄和中国医师协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曼分别进行开幕式致辞,并由全体组委会成员上台共同启动大会启动球。
国内知名院士出席大会并作专题报告,深入解读和解析精准医学领域的国家政策及发展趋势,明确精准医学的概念和内涵,基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糖基组学及分子影像重大组学的研究进展,形成精准医学中心实验室建设方案。
詹启敏教授首先进行题为《科技创新和精准医学》的报告,并强调精准的个性化诊疗发展将使我们能够针对每个病人的特征制定、实施合适的医疗决策,惠及民众,推动医疗改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康熙雄教授进行题为《精准医学时代的医学预测学》报告。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康主任医学预测学的研究现状、研究技术、应用发展方向和前景展望等。康主任的研究受到了与会专家特别是詹启敏院士的高度关注。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进行题为《中国胃癌精准治疗的现状与未来》报告。报告中指出,对于中国胃癌诊治而言,需要了解我国胃癌现状,借鉴以往经验,探索胃癌精准遗传筛查、靶向治疗及预后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副院长张力伟教授进行题为《从脑干胶质瘤的治疗历程看今天的精准医疗》的报告。重点讲述了张教授团队取得的成果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主任钦伦秀教授报告题目为《肝癌精准诊疗的现状发展》,主要讲解了当下精准诊疗对于肝癌治疗的发展,强调要加强肝癌标本库和数据共享,攻克肝癌。
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石远凯教授进行题为《中国晚期肺癌诊治专家共识》的报告。分别从NSCLC治疗策略、晚期肺鳞癌的治疗、晚期非鳞癌NSCLC治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四个方面,对《中国晚期肺癌诊治专家共识》的规范进行解读。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中心主任解云涛教授进行题为《家族遗传性乳腺癌的精准医疗》的报告。报告重点介绍了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发现的乳腺癌新的易感基因RECQL。
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陈琛教授进行题为《MALDI-TOF质谱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诊疗作用》的报告。主要讲解了该质谱技术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方面技术上的发展情况及优势。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高友鹤教授进行题为《尿蛋白质组与精准医疗》的报告。主要强调了尿液检测是疾病诊疗最方便快捷直观的检测方法。尿液的变化比血液变化更为直观快速。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韩晓红教授进行题为《质谱技术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报告中表示,基因水平指导下的精准医疗逐渐成为临床肿瘤预防和治疗的主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建六教授进行题为《基于子宫内膜癌基因表达谱芯片的临床预后评估》的报告,报告中表示,通过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检测与内膜癌相关的492个基因mRNA表达情况,筛选子宫内膜癌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表达基因。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王成锋教授进行题为《精准医学,胰腺癌防治的机遇和挑战》的报告,其中表示,精准医疗在胰腺癌防治领域中遇到的主要挑战是肿瘤的异质性,所以需要更多更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生物治疗病区主任韩为东教授进行题为《CART为基础的治疗——靶点如何精准?》的报告。报告中主要概括了多项研究对于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问题和思考。
24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医学前沿副主编赵剑飞老师、国家卫计委临检中心副主任李金明教授、中国遗传学会表观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孙中生教授、江苏大学医学院院长许文荣教授、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郝晓柯教授、深圳罗湖医院副院长吴松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主任汪德清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产科主任樊尚荣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科副主任宋雷教授、同济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周大鹏教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检验科主任刘志忠教授和北京天坛医院临床医学研究实验室主任王雅杰教授进行演讲报告。
精准医学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治疗与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生物芯片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分子影像、微创技术等技术发展推动了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
本届大会议题涉及精准医学在肿瘤精准检测领域的前沿进展,精准医学优生优育策略指导下的出生缺陷防控领域研究进展,精准医学在微生物快速检测领域的进展等方面。
我国的精准医学总体目标是要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为目标,自主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国产新型防治药物、疫苗、器械和设备,形成一批我国定制、国际认可的疾病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和干预措施。
在总体目标基础上,中国精准医疗的阶段目标分为五年目标和十五年目标。五年目标是使我国精准医疗研究和临床水平位于国际前沿,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疾病诊疗水平引领国际发展、针对某种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罕见病分别创立8-10种精准治疗方案,并在全国推广。
我们国家的十五年目标,是在精准医疗主要研究单位和试点地区,我国重要肿瘤早诊断由目前的20%提高到40%以上,将新生儿出生缺陷率由5.6%降低到3.0%以下,主要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降低10%。精准医疗将会使人们提高治疗的有效性,降低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节约医疗费用,并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可以预测未来可能患有哪些疾病,从而更好预防和得到早期治疗,以及治疗的靶向性也更强。
目前,我国精准医学在制定新的诊疗方案、改善治疗方面才刚崭露头角,但精准医疗专业人士的专业培训还远远不够,基础医学机构和科研单位迫切需要识别和验证明确疾病或者依赖于遗传实验胚胎学标志物监测,开发精确的规则来保护精准医学的应用。
我国早在‘十一五’时期就布局了相关研究,包括863计划实施的肿瘤基因组、疾病分子分型和分子分期等项目。目前我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位于国际前沿水平,分子标志物、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迅速。精准医学目前只是起步,中国仍需加强顶层设计,尤其是亟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共享临床研究资源、完善政策法规。
(责任编辑:s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