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昌:理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后。现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技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等学术职务,入选北京市首批215医学骨干人才和“十百千”人才计划,任《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衰老生物学标志物筛选、衰老分子机制及干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10余项基金资助,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SCI论文9篇,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次,主编著作两部,主译著作1部,任副主编3部,在检验方法学、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等方面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本报记者 张思玮
《科学时报》:科室自1958年建院以来,至今已发展成集临床检验、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与博/硕士研究生培养等使命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室,作为科主任,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王培昌:建院50多年来,我院检验学科伴随着医院的成长而发展。作为科主任,感触颇多,有以下三点。
第一,科主任应始终追踪了解检验医学的前沿进展,结合科室实际,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立科室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制订细化的、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的实施措施。
第二,强化临床服务,质量安全至上。检验科必须以临床为中心,优化检验流程,细化过程控制,拓展临床服务,保证医疗安全,树立一切为了临床,密切联系临床的服务意识。
第三,聚拢员工人心,凝练科室文化。只有凝聚全体检验技术人员的智慧,聚拢人心,同心同德,发挥个体专长和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完成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目标,逐步形成特色的科室文化。
《科学时报》:你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延缓复制性衰老单体抗氧化剂的筛选模型,首次发现了黄芪碱单体化合物HDTIC、人工合成抗氧化剂氨基胍可延缓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复制性衰老,揭示了其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引起国内外较广泛的关注。目前,这两个研究方面有哪些新进展?科室是否在探寻新的研究方向?
王培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科室在细胞水平及整体水平上深入研究了DNA损伤修复能力、DNA聚合酶δ的增龄性变化,不仅发现了其与增龄的线性关系,且发现这一关系不受疾病及营养因素的干扰,部分研究结果在Mol Bio Rep已经发表。
目前,我们已完成了DNA聚合酶δ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其功能验证、蛋白纯化、抗体制备及试剂盒研发均在进行之中,同时我们已经启动了对部分神经、老年性疾病基因检测试剂盒的研发。
此外,通过广泛临床调研等,科室已开展了心磷脂抗体、脑脊液病毒学检测、蛋白S/C、同型半胱氨酸等60多项神经病学特色检验项目,10余项新的特检项目正在论证之中,满足了临床需要。
《科学时报》:目前,检验自动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在这种趋势下,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强检验的三基本,巩固基本的形态学检验呢?
王培昌:近30年来,临床实验室完成了从手工、半自动化向全自动化的升级,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的运行,对提高检测速度、缩短报告周期、节约人力成本、推进检验标准化、降低分析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全自动化尤其是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的普及还需漫长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人工智能或自动化在检验中的局限性,比如,全自动干化学尿液分析结果约有25%~30%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因此,在检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强化传统的检验“三基”训练十分重要。
2009年,科室对全员进行了血液细胞形态学培训,2010年和2011年分别进行了“血液自动化分析与镜检”与“尿液干化学分析与镜检”两次暑期论坛,制订血液镜检规则和尿液镜检规则。近两年的临床调查表明,我科对检验“三基”训练、尤其是血尿细胞形态学训练,明显地降低了错误报告的发生率。
《科学时报》:去年的5月,科室承担的实验诊断学顺利通过了首都医科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评审,科室在培养高级检验专业人才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
王培昌:作为教学医院,科室不仅承担着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医学工程学系、检验系、护理学院等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还承担着检验技师培训、硕士生及博士生培养等任务。
如何兼顾临床、教学和科研?我觉得,首先,要重视教学科研,医、教、研是临床学科建设的三根支柱,三者关系密切,且互为支撑。做好检验教学教育,不仅为临床培养输送高质量的检验人才,也持续提高在职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而做好检验科研,则会有力推动检验技术、方法、管理的创新,同时教育科研的实践也会助推科室发展和科室文化的建设。
其次,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事业心强、职称学历以及年龄结构合理的检验教学团队和检验科研团队,并明确各自目标任务,量化考核措施,不断培训提高,铺设成才之路。
最后,完善奖励制度,通过职称晋升业绩量化、院绩优秀推评量化、科研小组PI选评等措施,鼓励团队成员不断进取等。
《科学时报》: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衰老”的话题,请你谈谈科室在实际工作中有哪些措施值得学习与借鉴?
王培昌:从沟通的角度,可分为检验向临床的“主动沟通”和临床向检验的“被动沟通”。检验人应该更加重视主动沟通,通过多种渠道向临床提供服务和征求临床意见,如:主动向临床提供样本采集标准化手册、新技术新业务开展信息、技术或方法学变更信息;向临床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临床对检验新项目开展的需求等;主动参与查房、疑难病例会诊,向临床提供抗生素使用或其他诊疗建议;组织检验与临床沟通会,共同协商解决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分歧或矛盾。
当然,检验科也要重视被动沟通,尤其要重视来自临床的投诉或意见、建议,建立投诉处理与反馈程序。
科室简介:
宣武医院检验科共有临床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血液学与体液学、分子生物学、神经及内科疾病特检共6个专业组,10个专业实验室,开展检验项目350余项,拥有希森美康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流水线、日立7600-210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高分辨荧光显微镜等先进的实验分析设备,并于2008年6月顺利通过了ISO15189认可。
近年来,科室编写卫生部和教育部规划教材各1部、研究生教材1部(均为副主编单位),2010年5月,由该科承担的实验诊断学通过了首都医科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评审。
科室主要研究方向是衰老生物学标志物筛选、衰老分子机制与衰老干预、检验方法学与标准化,近年来,相继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2项基金的资助,发表SCI论文9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十余人。
(责任编辑:lab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