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血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区域性季节性“血荒”成为新常态。定位于治疗疑难重症的北京协和医院在临床工作中更有机会接触到危急重症患者,因而也面临季节性“血荒”的困扰。
面对这样的困境,协和医院三管齐下:第一,职工无偿献血;第二,多学科协作科学用血;第三,绩效考核激励合理用血。2009年开始推出的合理用血周活动是其中颇有影响力的临床医疗品牌活动。
北京协和医院第七届“合理用血周”的主题为“科学用血 拯救生命-对疑难重症患者科学用血的探讨”。2015年12月8日-10日,该院完成了3场临床合理用血研讨、14个主题报告、近百位医务人员的自愿无偿献血活动。
文化:献血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献血就是一种习惯”,这是在12月10日的献血活动上,健康界记者听到来献血的协和医务工作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口头禅。在七年的合理用血周活动推动下,“献血文化”已经悄然深入协和人的骨髓。
献血成为习惯
口腔科护士长吴宣已经是第六次献血。“献完血有三天假,但基本不休息。”为什么要献血?第一是尽到医务工作者的义务,第二能帮助到别人。“其实献血只是我们合理用血周活动的一部分,感觉好像已经成了常规。”
吴宣觉得,医院的正面影响很重要,每年合理用血周的展板和讲座都是一种氛围,在这样的熏陶下大家都渐渐对献血这件事儿习以为常。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和吴宣同时采了血,他是口腔科的研三学生孔亚群,问及为什么会来献血,“受护士长的带动啊”,小伙子羞涩地笑了笑。
老年医学科的刘晓红主任是第四次献血。“献血是一种习惯,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帮助别人,同样也是帮助自己。”
如何促进更多的公众参与活动之中?刘晓红说,如果能有更好的献血环境,比如大医院边上建设一些永久性的小屋子,温馨一些,地方固定,让大家觉得献血环境很舒服,肯定献血的人会更多,同时,献完血后国家的优惠政策要落实。
风险小,能助人
急诊科的徐胜勇医师采血时笑得很开心,“很平常啊,祖辈不太理解,我觉得主要是知识的掌握问题。献血这件事儿风险很小,又能帮助到别人,举手之劳。”硕博连读第四年的医学生小王(化名)说自己是第三次献血,她仰着头,笑声朗朗:“以前觉得献血扎针很可怕。不过后来自己学了医,在轮转骨髓移植专科时,病人需要很多血,我曾经碰到一个供血者,他非常的无私,对我影响很大。”
除了临床一线医务人员,行政后勤的医院工作人员也是献血生力军。财务处的张智表示,自己虽然不是临床人员,但作为医院从业者,对献血这件事看得很开,既然对自己也没有什么伤害,又是国家需要,献献血也是挺自然的。
签署知情同意、验血、抽血、发献血证书、配餐,每个流程有条不紊。川流不息的白大褂和绿大褂让这个地方显得分外的生气勃勃。让人觉得新鲜的是,献血现场的大屏幕上在滚动播放微博,现场的献血人员用手机把自己的感想通过微博的方式发布到协和官微,与同事和网友进行互动。献完血还要到室外的合理用血签名墙上去签名,还有专人为大家拍照留念。
献血,原来也可以这么“有范儿”。
学术:多学科协作科学用血
现在在协和医院,用血不再只是某个科室,某个主任的工作。在医务处的协调组织下,外科、妇科、内科和急诊、ICU、麻醉科、输血科等科室的“当家人”一起合作“过日子”。从来没有因“血荒”而停过一台手术,这是协和人最感自豪的一件事。
多学科协作用血机制
本届合理用血周新增了以学系为主导的临床合理用血研讨。根据科室用血特性,分为外科学系和妇产科学系、内科学系、平台科室三大板块,并分别组织了3场别开生面的工作研讨会,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了多学科的交流。
本届的主题针对疑难重症,通过对超大用血量相关因素如患者术前情况及准备、手术相关情况及患者预后的全面梳理和分析,查找原因,达成共识,指导临床医护人员科学用血、合理用血。
据医务处李春厚副处长介绍,多学科的协作并不是纸上空谈,已经形成了具体的合作形式。多个科室负责人会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碰头沟通,就临床用血的情况交流意见,提供专家意见。而把用血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成为重要指标,这个工作是协和的临床医疗品牌,已经由医务处牵头代表医务处和多学科申报了医院的临床医疗成果,已经通过预审。
平台科室输血学术研讨会
10日下午的平台科室输血学术研讨会上,急诊科、输血科、ICU和麻醉科四大平台科室的“当家人”聚头谈合理用血。急诊科主任于学忠、输血科主任甘佳、ICU主任刘大为和麻醉科主任黄宇光均到场,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急诊是一个输血大户,朱华栋副教授从急诊室各部门输血量的分布、输血量最大的病因、输血的类型、输血指征都做了详尽分析。ICU输血的病人比例非常高,周翔医师从重症患者的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三个环节分析,输血的理由、目的和监测指标。输血科是临床用血的枢纽,甘佳主任对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用量和去向一一道来,急诊、血液科、ICU、外科和内科ICU都是用血大户。黄宇光主任则从全院角度对急诊科、ICU、手术科室和内科的用血情况做了总结。
管理:绩效考核激励合理用血
很多医院同样在做合理用血周的活动,但把合理用血落到纸上,形成制度,还要跟绩效考核挂钩,协和的做法大概还是比较少见的。
制度保障
医院陆续出台了包括《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输血指征管理制度》《北京协和医院合理用血管理办法》《北京协和医院节约用血措施》等多项合理用血制度,实现了对临床用血全过程的管理。其中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严格执行用血审批制度、严格用血计划是常规用血管理的三个重要环节。
输血科发挥按需发血的“阀门作用”,对于术前备血的患者,常规取血一次发血2个单位;对于创伤、产后大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导致的失血性休克、生命体征不平稳危及生命的抢救用血,建立抢救用血快速通道,15分钟内提供第一袋血,之后按需发血。
绩效激励
麻醉科黄宇光主任介绍了合理用血工作计入绩效考核的方式。医院把用血情况跟科室绩效挂钩,医务处给优秀者颁发用血专项奖。评价指标是每一百例手术与上一年进行自身对比,了解用血量增加和减少情况。对报告输血不良事件多的科室和人员进行鼓励,也与绩效奖励挂钩。因为多说明发现问题的能力强,发现问题才能改进。评价周期是一年两次。这样的绩效激励制度充分说明合理用血是必须要做的,不是可做可不做。
(责任编辑:x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