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取得了microRNA(miRNA)与肺癌研究的新突破,在新研究中他们发现miR-451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并证明miR-451可通过靶向RAB14而显著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生长,从而为非小细胞肺癌的预防判断与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标。这一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致癌基因》(Oncogene)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是南京大学医学院的陈龙邦教授,他和南京医科大学的德伟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发表了这一研究论文。陈龙邦教授长期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在骨转移癌的诊断与综合治疗,综合血象支持下大剂量化疗小细胞肺癌、淋巴瘤、骨髓瘤、复发性乳腺癌以及晚期癌症的综合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曾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多篇,目前的研究方向为肿瘤转移早期诊断和预测指标的研究。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肺癌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80-85%。由于大多数患者在患病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确诊时多已进入中晚期阶段,治疗预后较差。因此,对于对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进行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并结合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寻找新的预后判断标志物与治疗靶标具有重要意义。
miRNA是一类21~25个碱基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存在于各种真核生物中。主要通过促进靶mRNA的降解或抑制其翻译过程而发挥调控作用,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凋亡、代谢及分化等过程。miRNA与多种疾病包括癌症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医学家的前沿热点课题。
为了探求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哪些miRNA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人员们利用miRNA微阵列技术平台获得了NSCLC的miRNA表达图谱,鉴定了40个差异表达的miRNAs。研究人员发现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iRNA (miR)-451表达显著降低,并且miR-451的低表达与NSCLC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显著相关。当研究人员在NSCLC细胞中异位表达miR-451时,发现NSCLC细胞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受到显著抑制。将miR-451导入NSCLC模型小鼠中证实可通过诱导凋亡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生成。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证实miR-451能够通过靶向抑制RAB14进而发挥肿瘤抑制效应。异位表达的miR-451可显著地抑制RAB14表达水平。当研究人员用RNAi使RAB14发生基因沉默时,表现出了与miR-451相同的肿瘤抑制效应。而当RAB14表达上调时则可部分拮抗NSCLC细胞中miR-451的肿瘤抑制效应。
新研究发现表明miR-45是非小细胞肺癌预防判断与治疗的潜在靶标,从而为肺癌的生物治疗指明了新方向。
作者简介:
陈龙邦
男,江苏盐城人,1955年出生,1980年1月毕业于南通医学院,1987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南京临床医学院及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临床经验丰富,在骨转移癌的诊断与综合治疗、综合血象支持下大剂量化疗小细胞肺癌、淋巴瘤、骨髓瘤、复发性乳腺癌以及晚期癌症的综合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江苏省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军区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南京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医学研究生学报》编委,《南京部队医药》特约编委,南京大学硕士生导师等学术职务。主持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多篇,参与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目前的研究方向为肿瘤转移早期诊断和预测指标的研究。
德伟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 。于1995年博士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生物发育专业。并在法国医科院、农科院及法国科学研究中心,从事了5年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面为胰腺β细胞生长发育调控,完成SCI论文八篇,承担国家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四项,为《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常务理事,江苏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常务理事 ,《中华现代内科杂志》编委。
(责任编辑:labweb)
南京大学解析miRNA与肺癌
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