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医院闹“血荒”,拷问无偿献血遇信任危机

7月31日,乌鲁木齐市民周华的丈母娘因病住进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情危急,需手术。预约手术时,主治医生告诉他:“目前医院血液非常紧张,家属最好自筹一些‘合法’血液,否则手术可能会延期。”

    自筹血液?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周华的认识里,患者入院治疗,医院理应提供需要的血液,怎么还要自己去找血?况且丈母娘所需的是大众化的B型血。
 

    “自筹血液”困扰病患

    但治病要紧,周华抛开疑虑,开始打通各个关节“找血”,经过近一周的奔走,终于“筹集”到一批血液,手术才得以进行。所幸的是,手术成功且无大量出血,其丈母娘顺利出院。

    和周华丈母娘同日入院治疗、且同样被要求“自筹血液”的李大爷则没这么幸运。至周华丈母娘出院,李大爷还因找不到血躺在病床上继续等待手术安排。

    8月16日,肝功能萎缩患者牛建国的孙子通过网络发出求助信息:“本人爷爷因血小板急剧缺失,急需B型血液,希望大家帮帮忙。”经了解,这是又一个被医院告知“自筹血液”的病患。

    “我们普通百姓到哪去找那么多血啊?只好在网上发个信息试试。”牛建国的孙子无奈道。

    8月17日,记者在新浪微博内容搜索中输入“乌鲁木齐 急需血”的关键字,点击“搜索”后便立即跳出数十条急需用血的求助信息。“自筹血液”正在困扰着越来越多的病患。

    各大医院为“血”所困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护士向记者坦言:“不是医院不愿给患者用血,医院血库血液太紧张了,我们只能把有限的血液安排给那些紧急危重的病人,如果每个需要用血的病人都从医院取血,万一某个紧急危重病人急需用血时没有血了,这条生命就会立刻结束,这更是对患者的不负责。”

    记者走访了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后了解到,各大医院均存在“血荒”.

    目前,各大医院的用血均通过血液中心配送,医院没有权利接受献血。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血库出现“血荒”的情况已有半年,医院血库只能保证急诊用血量,其他择期手术均通过家庭自助方式供血。

    根据卫生部数据,近年来,国内血站的年供血量以12.6%的速度递增,但随着公民健康需求的逐步提高,临床用血需求量也以10%至15%的速度增长。面对供血量与血液需求量的严重失衡,让患者“自筹血液”似乎成了各大医院的一个无奈之举。

    如果说稀有血型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还可以理解,那么医院怎么连大众化的O型血都会不足呢?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的护士郑女士解开了这一疑问:“医院的存血情况有些尴尬,由于血液的保质期只有35天,手术用血一般选用2-3天的新鲜血液,如果大量囤积血液,很难保证血液质量,所以医院血库血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

    无偿献血遇信任危机

    8月16日,记者从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了解到,目前血液中心的存血量也非常紧张,今年的献血率持续走低。“以前许多单位还有献血指标,员工轮流献血,现在这样强制性的指标逐渐取消了,我们只能靠街头流动采血点采血。”乌市血液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说,街头流动采血具有随机性,难以计算,而供血量也是依据各医院需求和血库存量而定,同样难以准确计量,但可以肯定的是,需求量远远大于采血量。

    那么,血库存血的主要来源“无偿献血”又是什么情况呢?

    8月17日16时许,记者在乌市和平都会影城门口看到了一辆兵团血液中心的采血车。车外的音响里正在宣传“献血的意义”,车体上挂着鼓励献血的横幅,然而车上献血的人却寥寥无几。

    “现在献血的人真的很少,这都下午了,只有两个人来献血。”采血车上的工作人员说。

    市民对无偿献血的顾虑集中在三个方面:

    “我献血是希望我的血液能救命,可血液有保质期,那我献的血过期后会不会就被扔了?”

    “别人缺血的时候医院血荒,我们献血,我生病需要血的时候仍然血荒,会有人给我献吗?”

    “我们现在无偿献血,凭什么用血时就变成了花钱用血?”

    无偿献血的热情正冷却在一种“信任危机”中,这种不信任感直接冲击了“无偿献血”这一公益性事业。

    拷问无偿献血长效机制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8.7‰,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很多城市血液需求增量明显,而血液采集却“靠天吃饭”,采集渠道也过于单一。对此,乌市血液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说:“在医院建立采血点是中远期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此目标的实现需要多个部门联动和努力。”

    针对“信任危机”,乌市血液中心去年年初曾拟建无偿献血公开查询系统,让献血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血”流向了何方。但因涉及献血者的隐私等问题,该系统建设目前处于停滞状态。记者了解到,该中心内部有着完善的查询系统,献血者持身份证便可查询相关信息。对于血液保质期的问题,乌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血液的平均保质期是35天,临近期限时,工作人员会将该血液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制成相关医用血制品,但目前一般不会存在这种情况,因为血液供不应求,基本不会放置到保质期限届满。

    一直以来,“无偿献血”遵循的是精神鼓励法,但是,在这个需要激励机制的社会环境下,精神鼓励还能持续多久,也在拷问着我国的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在卫生部颁布的《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2009年修订)》的众多条款中,并没有对无偿献血进行物质奖励的规定。或许,物质鼓励要比精神鼓励会让献血者们获得更多的鼓励?

    “无偿献血”者稀少导致“血荒”,“血荒”又导致病人家属“自筹血液”,若“自筹血液”无门则难免导致雇人“有偿献血”,“有偿献血”滋生“卖血”黑市,既然血可以卖钱,那“无偿献血”更会无人问津……常此以往,将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只有好的政策和良性机制为依托,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血荒”的蔓延。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