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两年来涌现的一批创业公司的能否让基因检测“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口唾液 5分钟 早早远离癌症与疾病困扰。」
「只要99块,就可以体验一次精准减肥之旅。」
「测基因,知酒量,科学的挡酒利器。」
……
在百度知道上搜索“基因检测”,你会得到近38万个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咨询“基因检测的意义有多大?”、“基因检测真的有用吗?”“基因检测需要多少钱?”
近两年来涌现的一批“互联网+个人基因检测”的公司,就试图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让基因检测“飞入寻常百姓家”。
虽然医疗机构、体检中心、鉴定所等机构化的基因检测服务早已遍地开花,然而动辄成千上万的价格、排队、抽血的体验以及与临床诊断、治疗挂钩的“心理门槛”还是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虽然过去三年已有20万孕妇接受了孕前基因检测,但由卫计委审批的,明确能在临床开展的基因检测项目只有不到200个,检测项目较多的主要集中在感染性疾病、肿瘤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遗传病诊断。
基因检测已经孕育了一只“独角兽”
早在2008年,《时代》周刊就将个人DNA检测列为年度最重要的发明,这背后的幕后功臣就是成立于2006年的23andMe。
这家由Google Venture领投的硅谷明星用「99美元检测套件+基因报告」的模式已经累积了100多万人的基因数据库,在上个月敲定1.15亿美元的融资后正式迈入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行列。
99美元(2015年10月22日起调整为199美元)的价格、在家即可完成的唾液样本采集、通过互联网持续的基因分析报告打破了基因检测“高不可攀”的门槛,也为迅速积累基因大数据找到了一条互联网之路。
然而,当23andMe的检测范围一旦越过消费娱乐(祖源分析、肥胖基因分析)的范畴,进入疾病诊断领域时,就会撞到FDA的高墙。毕竟,电影《千钧一发》那样一个“基因歧视”无处不在的社会并不美好。安吉丽娜朱莉检测 出的BRCA1基因突变虽然会将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提高87%和50%,然而因此就决然切除乳腺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决定。
2013年11月22日,FDA命令23andMe停止向消费者提供与健康分析有关的基因检测,只能提供始祖分析、基因寻亲检测服务。直到2015年10月22日23andMe才被“解禁”,被允许提供非医学特征(如雀斑、头发卷曲、乳糖不耐受症等)以及疾病携带状况的信息报告。只不过,报告里不会再出现“患xx疾病的风险为xx%”这种说法。
虽然临床基因检测市场已经被巨头华大基因牢牢盘踞,个人消费娱乐级基因检测则是一片近两年迅速升温的蓝海。360基因、基因猫、23魔方、WeGene等一大批“中国版23andMe”先后涌入,希望借助互联网迅速积累大量基因数据,复制23andMe在美国的成功。
“本地化”基因检测能否让消费者买单?
和23andMe一样,这些公司普遍选择的是基因芯片筛查(Gene Chip Screening)而不是基因测序(Gene Sequencing)。
目前基因测序——从头至尾检测出30亿碱基对的排列的单次成本刚刚跌破1000美元大关(还不包括1000 万美金的检测仪器成本),因此绝大多数基因检测采取的都是低成本的芯片筛查。芯片筛查是从30亿碱基对中选出一些重要的标志性字符(单个碱基的变异,SNP位点),通过核查每个人的基因组在这些标志性字符处的变异状态,来分析这个人与疾病或其他性状的相关性。23andMe目前的检测范围只有60万个位点左右。
而采用芯片筛查方案意味着这些公司都需要向基因测序芯片解决方案提供商illumina进行个性化芯片定制,这与手机厂商向高通定制CPU类似。据WeGene联合创始人陈钢透露,WeGene采用的中华8芯片定制了10000个,费用高达1000万元。而与已经有近10年积累、百万用户的23andMe相比,国内的同类公司的用户量都才刚刚起步(比如,一脉基因在其官网上显示仅有396名用户),这意味着并没有足够的用户量来消化高昂的芯片定制成本。
降低门槛和提供“刚需解决方案”是国内公司不约而同选择的推广策略。比如,360基因就推出了肿瘤18项、抗击雾霾21项、减肥55项等基因检测套餐,华大基因也推出了99元的微醺酒精基因检测,基因猫推出了18项营养监测套餐。甚至还有公司推出了商务精英风险预测12项套餐……相比于23andMe提供的祖源、亲缘鉴定,中国公司在本地化、定制化方面可谓做到了极致。
然而,这些从几十元到数千元的基因检测是否能够让用户乖乖掏腰包?
23andMe涉足疾病诊断之所以被FDA叫停是因为他们无法向FDA证明direct-to-consumer diagnostic test的准确程度。在《纽约时报》2013 年的一篇报道中,一位名为 Kira Peikoff 的 28 岁女性因为家族成员的疾病关系,对自己是否会患有遗传疾病表示担忧,分别从 23andMe、Genetic Testing Laboratories(G.T.L.)、Pathway三家公司获取了分析报告,却发现在某些部分的分析大相径庭。(23andme 的测试结果显示, Peikoff 患上牛皮癣和风湿性关节炎的机率分别为20.2%和8.2%,但 G.T.L. 的测试结果却指出, Peikoff 患上牛皮癣和风湿性关节炎机率只有 2% 和 2.6%。)
问题就出在三家公司从30亿碱基对中选出的几十万个SNP位点可能来自于不同研究报告的结论,有一些并不是经过学界的一致认可。而且根据检测技术和分析方案的不同,同一个SNP位点的同一种状态,根据不同的分析方法也许就会出现不同的概率。
这或许就是FDA对非临床的基因疾病诊断say no的原因。
像BRCA1/2这样已经证实的与发病率高度相关的SNP位点并不多,至于酒精耐受基因、肥胖基因等对人体的影响程度并不如后天因素来的更大,所以微醺才会将自己定位为“科学挡酒利器”,基因猫则向营养建议和健康追踪方面发展。
数据量何时能够突破临界点?
也有创业公司亦步亦趋地践行了解禁后的23andMe的“保守路线”。11月初开售基因检测套件的WeGene就主打针对中国人的祖源分析。“如果基因检测仅仅只是告诉我,我患癌的几率是50%,而别人是5%,对于个体而言,他依然是没有价值,是难以作为决策依据的,这是概率游戏。”陈钢说。”而祖源则几乎100%是可以从基因中分析出来的。要区别南方汉子和北方汉子,至少需要检测10万个SNP位点,这也是WeGene和23andMe一样选择60万位点芯片的原因。
经过专家团队选择后的60万个位点可以基本覆盖祖源分析、健康风险、运动基因、遗传病筛查、药物反应、遗传特征和营养代谢等7个主要方面,并可以累计约200多项检测结果,直接服务于日常生活健康指导,且不存在概率学上的误解。
在陈钢看来,单个项目或特定范围的检测套餐虽然可以低价吸引用户,但却不能像23andMe一样积累基因数据,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分析报告、拓宽应用范围。“我现在花99块钱坐了一个酒精基因检测,如果只检测了乙醛脱氢酶(ALDH2)上的位点,未来对于其他项目几乎是没有价值的。”陈钢告诉钛媒体记者。
然而23andMe的百万级基因池已经可以帮助用户通过Ancestry, DNA Family, Father’s line, Mother’s line找到自己的旁系、支系亲属。如果有相似度极高的近亲新加入了数据库,23andMe 会通知双方。而目前WeGene目前仅有几百份数据,能做的事情十分有限。
基因组的数据不仅可以应用于个人,还可以用于一群人。WeGene将祖源分析与运动建议结合了起来,为不同地区的用户提供更精准的运动建议。“假如这个人在填资料的时候直接填他的祖籍是广东人,直接把数据库里面广东人的遗传特征算出来的运动建议就可以给他一个不同于东北人的运动建议。”据陈钢介绍,如果inwatch的用户想要更加人性化的运动建议,就可以通过inWatch应用中的WeGene购买入口选择更专业的基因检测服务。
与inWatch的合作是WeGene开放平台计划的第一步,开放的API将为慢病管理、运动应用及智能硬件、健康管理、心里咨询服务提供基因数据的深度应用。当然,这也是为了将触角touch到更多潜在的目标用户,这些应用的用户群体是最有可能吃基因检测这只“螃蟹”的一群人。
要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效应,仅靠999元的检测套件是不够的,还要为基因检测服务赋予越来越多的价值。
“如果你的产品现在还需要对用户做科普的话,说明这个市场根本不存在。”陈钢知道自己的目标用户在什么地方。所以WeGene选择什么值得买、Knewone、知乎、知因等网络社区做评测推广,至少在这里很少有人会劈头盖脸地问“基因检测有什么用?“
WeGene的目标是到明年积累10000份基因数据,至少目前国内还没有哪家创业公司冲击到这个临界点。
(责任编辑:s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