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09:临床血液学研究进展评述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马军

  马军教授 

  图 急性髓性白血病治疗历史回顾及展望
  2009年已经过去,在这一年里,临床血液学领域大约有2500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发表,实验血液学领域大约有4500篇论文发表,而实验临床血液学一体论文则大约发表了3200篇,这提示血液学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前沿学科。本文对2009年临床血液学研究进展加以总结。 
  急性髓性白血病 
  ●大剂量DA优于标准剂量DA 
  ●年龄较大患者可首选阿扎胞苷 
  ●来那度胺单药治疗难治复发患者初步结果令人鼓舞 
  在2009年,沿用近20年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金标准治疗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 3+7)方案受到了挑战。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E1900研究对657例初诊AML患者随机给予标准剂量(45 mg/m2)或大剂量柔红霉素(90 mg/m2)联合阿糖胞苷诱导治疗。大剂量DA组的完全缓解(CR)率为70.6%,显著高于标准剂量组的57.3%,两组5年总生存率(OS)也有显著差异,分别为40%和20%,3/4级不良反应无差异。 
  法国一项慈善项目(ATU)对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AML患者给予阿扎胞苷治疗。回顾性分析显示,138例AML患者经至少1个周期治疗后,29例(21%)有效,包括19例CR、3例病理学完全缓解(pCR)、7例部分缓解(PR),另有25例患者获血液学缓解。1年OS为40%。在54例75岁以上患者中,12例(22%)有效,包括9例CR和3例PR,1年OS为41%。因此,年纪较大的AML患者可首选阿扎胞苷。 
  美国学者钱德勒(Chandler)等开展的Ⅰ期临床试验表明,单药来那度胺治疗难治复发AML的CR率为16%。4例异基因移植后复发患者有2例达CR,表明其存在异基因免疫调节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令人鼓舞,并期待来那度胺联合其他药物治疗高危AML会有更佳结果。 
  小白菊内酯(PTL)以白血病干细胞(LSC)为作用靶点,美国的哈桑(Hassane)等将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及雷帕霉素与PTL联合,发现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都可显著降低AML细胞及其集落的生成能力,两药联合具有协同作用,重要的是其特异性作用于AML细胞而不是正常造血细胞,因此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免疫治疗一直是AML治疗热点,美国M. D. 安德森(Anderson)癌症中心开发了一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8F4,该抗体为一种新的T细胞受体模拟抗体,仅以PR1/HLA- A2+细胞为作用靶点,而不作用于正常骨髓细胞或正常造血干细胞,有可能在HLA-A2+髓性白血病免疫治疗中发挥作用,有望成为第一个以LSC为治疗靶点并能消除LSC的抗体。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调节Cyclin D1控制的细胞周期可能成为+8和-7 患者的新治疗途径 
  ●克服5q- MDS患者的来那度胺耐药性可从CDC25C转录抑制入手 
  对于阿扎胞苷、地西他滨、来那度胺治疗无效的高危MDS患者,几乎没有其他治疗选择。美国的斯隆德(Sloand)等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应用ON 01910治疗了13例中危-1到高危MDS患者和难治性8号染色体三体(+8)AML患者。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显示,1个周期治疗后,+8和7号染色体单体(-7)患者的染色体非整倍性显著下降(50%对24%,P=0.02)。多数患者的血细胞计数有实质性改善,1例患者脱离了对红细胞输注的依赖,并且在停止治疗后维持缓解14个月。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在ON 01910输注过程中,CD34和CD33细胞内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减少,提示对Cyclin D1控制的细胞周期进行调节可能代表了一种治疗+8和-7 MDS的新方法。 
  美国的李斯特(List)等探讨了染色体5q缺失(5q-)MDS 对来那度胺耐药的机制。他们发现,5q-MDS患者的继发性来那度胺耐药与CDC25C和PP2A过表达及活化相关,其结果是野生型p53基因活性恢复。编码外显子基因突变缺失分析结果显示,转录补偿是耐药的主要原因。针对CDC25C转录抑制的新药有可能恢复耐药5q-MDS患者对来那度胺的敏感性,值得加以研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抗CD19双特异性抗体有望治疗MRD阳性B前体细胞ALL 
  ●转录子测序可检测新的ALL基因变异,识别靶向治疗新靶点 
  化疗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的微小残留病变(MRD)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发的主要原因。德国成人淋巴细胞白血病多中心研究组(GMALL)采用一种抗CD19抗原的双特异性抗体(blinatumomab,MT103)治疗MRD阳性的B前体细胞ALL患者,使16例可评估患者中13例(81%)获得分子水平CR。达CR患者随访1年均未出现骨髓复发。 
  ALL复发的遗传学基础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尤其对于缺乏明显的染色体改变的病例。儿童肿瘤组(COG)的高危ALL有效目标治疗应用研究(TARGET)对3例高危ALL儿童患者骨髓细胞进行了肿瘤转录子测序,发现STRN3基因第9外显子与JAK2基因第18外显子形成了框内融合新转录子(STRN3-JAK2),同时还发现了NUP214-ABL1融合转录子,两者均可导致异常的激酶通路激活。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伊马替尼与长效干扰素联合疗效更好 
  ● 尼罗替尼有效性、安全性良好,有望成为标准治疗 
  ● Lin-CD34-LSC或为伊马替尼耐药重要原因 
  ● 新靶向药物AP 24534初现疗效 
  伊马替尼400 mg/d是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CP)的一线标准治疗,但法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研究组的一项Ⅲ期随机临床试验表明,与伊马替尼400 mg/d、伊马替尼600 mg/d、伊马替尼+阿糖胞苷治疗相比,伊马替尼+聚二乙醇化干扰素α(PEG- IFN-α)治疗12个月的主要分子缓解(MMR)率、最佳分子缓解(OMR)率和未监测到微小残留病(UMRD)率均显著提高。干扰素治疗持续时间对疗效有显著影响,与治疗短于4个月相比,治疗超过12个月的MMR、OMR、UMRD率分别由48%升至82%、23%升至49%、8%升至20%。 
  法国的伊马替尼停药研究(STIM)探讨了该药治疗持续时间。69例伊马替尼治疗至少3年且持续保持完全分子缓解(CMR)的CML患者接受了观察,停药6个月后37例患者复发,随访12个月后仍有45%的患者保持CMR。所有复发患者仍对该药敏感。因此,长期CMR患者伊马替尼停药是可能的,但要严格定期监测,尽早发现复发。 
  尼罗替尼是第二代高效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Ⅲ期临床试验ENESTnd纳入了新诊断的846例费城染色体(Ph)+的CML-CP患者,比较了尼罗替尼和伊马替尼的疗效。 
  结果显示,尼罗替尼组患者更快获得MMR及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尼罗替尼组MMR和CCyR率也显著提高,12个月时300 mg和400 mg尼罗替尼组的MMR率分别为44%和43%,均高于伊马替尼组的22%(P均<0.0001);300 mg和400 mg尼罗替尼治疗的12个月CCyR率分别为80%和78%,也高于伊马替尼治疗的65%(P<0.0001,P=0.0005)。经1年治疗,尼罗替尼使患者进展为加速/急变期(AP/BC)的比例显著降低(<1%对4%)。 
  尼罗替尼以及另一第二代BCR-ABL TKI达沙替尼对伊马替尼耐药突变患者有很好的疗效,但两者都对T315I突变的患者无效。 
  为此,美国一项多中心Ⅰ期临床试验评价了一种全新的口服多靶点靶向治疗药物AP24534,该药可有效抑制BCR-ABL- T315I、Flt3和c-Src的活性。该药中位治疗时间为3.4个月,慢性期患者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88%(16/18例),4例患者获得CCyR,2例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yR)。在T315I突变患者中,CHR率为83%(5/6例)。 
  在CML患者的Lin- CD34-细胞中,约有三分之一表达BCR-ABL融合基因。这些细胞虽然处于静止期,但是其细胞周期停滞相关基因表达下调,而与肿瘤进展相关的基因表达却上调,具有较高的转录活性。Lin-CD34-LSC的MHC Ⅰ类和Ⅱ类分子表达下调可能与其免疫逃逸相关,伊马替尼在体外不能降低这些干细胞的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水平及酪氨酸激酶活性,小鼠模型的Lin-CD34- LSC在其作用下也依然存活。在接受伊马替尼治疗获得MMR的患者中仅能检测到CD34-LSC,但检测不到CD34+LSC。 
  这些研究表明,CML患者骨髓中对伊马替尼不敏感的Lin-CD34-LSC可能是该药耐药以及CML不能彻底治愈的重要原因。随着研究深入,以LSC增殖、分化和自我更新为作用靶点,并联合TKI,有可能为CML治疗提供新的途径,以期从真正意义上治愈CML。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