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的《Stem Cells and Development》刊文介绍,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研人员致力于人体干细胞研究,并且首次用人类胚胎干细胞造出人造精子,开创了医学史新纪元。然而,其他科学家却质疑这一“人造精子”是否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子。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并不是研究“人造精子”的第一人,早在2003年,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白头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George Daley等人首次用胚胎干细胞造出“人造小鼠精子”,并且实验证实这些人造的精子还能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当时,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发表在2003年11月的《Nature》杂志上。
当时,人们期待这项研究能从小鼠过渡到人身上,文章作者之一哈佛医学院的生物学家Niels Geijsen表示,要将人的胚胎干细胞在体外诱导成精子,这个过程比小鼠的要难很多,毕竟小鼠的胚胎干细胞与人的是如此不同。
2009年7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完成了从小鼠到人类间的转变。医学专家估计这项最新科学成就最早在5年内就会被用于体外受精诊所,届时,成千上万的不育男性将拥有自己基因的孩子。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卡里姆教授说:“这是一项重大的科学进展,因为它能使科研人员仔细研究精子的生成过程,有助更好地了解男性不育的原因。弄清楚为什么会发生男性不育,以及致病因素。男性不育越来越普遍,没人知道具体原因。我们将会在实验室对污染和营养等方面因素展开研究。”
技术上的质疑
就在科学家乃至大众对这一研究成果抱以巨大兴趣之时,几位干细胞领域的专家对这些结果提出了技术方面的质疑。
University of Sheffield男科学资深讲师、精子生物学、Allen Pacey博士说:“这篇论文所提供的数据无法让我信服,我不相信实验所产生的细胞可被准确地称为精子。”
剑桥大学Azim Surani教授表示:“这些用胚胎干细胞从培养皿制造出来的、形状象精子的细胞要成为真正的精细胞,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国内科学家
中科院动物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韩春生说,虽然这些细胞在形态上具有精子的特征,但最重要的鉴别指标是看其能否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并把遗传物质传到下一代。在体外诱导干细胞发育具有多种可能性,即便有能游动等精子的特征,但如果形态上出现一点微小的差异,就会造成功能缺失。因此,“这项技术走出实验室,到实际应用还尚需时日”。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主任周国民教授认为,在体外诱导干细胞发育具有多种可能性,可能导致细胞形态变化,也可能导致细胞功能变化。他介绍,精子在睾丸及附睾中经历的发育过程非常复杂,需要体内多种因子调控,缺失任何一环都可能导致精子不成熟。 “这种人造精子可能只是形似,而非神似,可能不具备遗传功能,或者某些功能缺失。 ”
(责任编辑:labweb)
国内外专家推敲“干细胞人造精子” 可行性
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