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国家生物医药分析中心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科技界盛会–第三届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大会,近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拉开了序幕,这是亚太地区主办的第一个大型国际蛋白质组学大会。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Lee Hartwell 美国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主席,2001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得者;Koichi Tanaka 日本岛津公司,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20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在蛋白质组学及其相关领域享有盛名的国内外科学家欢聚一堂,共同探讨人类基因组计划后,科技界又一项更艰巨、更宏大的任务–人类蛋白质组研究。 据本次大会的主办单位介绍,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大会是蛋白质组学领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性会议。前两届分别在法国和加拿大召开。这次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大会会期三天,本着促进沟通,相互交流的宗旨,代表们将主要围绕“蛋白质组学–基因组的诠释”这一主题交流学术思想,报告最新进展,探讨发展趋势。大会议题广泛深入,将对蛋白质化学、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蛋白质组研究及其在人类与动植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等多个前沿学科进行广泛的探讨。大会通过特邀报告、专题报告、论文展示、仪器设备展览、系列卫星会及培训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与会代表积极参与。 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时代。蛋白质组研究作为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支柱,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蛋白质组是生命活动的执行体,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生命科学与医药产业及生物经济的纽带和桥梁,是极为重要而又有限的生物战略资源。蛋白质组研究不仅可以实现与基因组的对接与确认,直接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本质特点、人类重大疾患发生与发展的病理机制;而且可广泛推动和促进生命科学基础学科以及分析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应用学科的发展;因此,各国科学家竞相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国蛋白质组研究经历了最初仅国内少数几个单位参与,到逐步发展、壮大,最后走向世界,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发展历史。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蛋白质组学研究和发展,不断加大投入,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蛋白质组学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相继启动了一批与蛋白质组学密切相关的重大研究项目,在这些项目的资助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内已有若干蛋白质组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相继成立,建立起相应的技术平台,培养了一支具有良好素质、学科配套的专业人才队伍;成立了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和蛋白质组专业委员会;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得到国际学术界首肯;我国牵头的“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得以启动和实施;“中国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重大项目”经过多次论证,不断完善,正在部署;“蛋白质科学与技术”项目有望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这次,我国又成功地主办了第三届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大会。 本届大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正式大会前召开的国际人类蛋白质计划工作讨论会(卫星会)。在为期两天的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卫星会上,该计划已经启动的五大计划,包括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人类脑蛋白质组计划、大规模抗体计划和蛋白质组标准计划分别汇报了各自的工作进展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并提出在正式大会中向全体代表做的工作报告。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卫星会是本届大会的重要内容,是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一个重要会议,在该组织下一步的发展中将起到主要影响。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主席、本次大会的主席贺福初院士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这次科技界盛会,为中国科学家了解蛋白质组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与世界科学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国际同行了解中国科学家的实力提供了机会。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于我国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labweb)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学研究精英聚首北京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