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发布的首份关于奥密克戎感染大型真实世界病例研究,于2022年06月18日发表在《CHINA CDC WEEKLY》杂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 。这是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项多中心的临床随访研究, 描述并分析了上海此次疫情中,无不稳定性基础疾病的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的临床特征、核酸转阴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其进展为肺炎或重症的危险因素。目前针对奥密克戎的研究提示,相较其他变异株,奥密克戎引起的症状在大部分人群中更轻。 但是,由于其超强传播性,一个区域内大量人群感染,仍有可能对当地医疗资源造成挤兑。 奥密克戎疫情常会产生大量的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但既往国外其他区域暴发疫情时,由于医疗资源挤兑及感染患者数量巨大,大量非重症患者并未入院治疗。因此,目前国外尚无较为全面的非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描述。 自2022年2月末上海奥密克戎疫情暴发以来,截止6月17日,上海已有本土确诊病例5810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591499例 (未核减) 。上海所有诊断的无症状、轻症或普通型患者均接受了集中治疗。因此,此次上海疫情中的非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重症率及预后分析对于未来防疫决策也有着重要价值。 我们急需准确评估奥密克戎在不同人群中的重症率,为未来防疫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本项研究主要是对最初为轻症的人群的重症转化率,以及对转化为重症的人的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找出能够在疫情最开始时,就识别出可能转化为重症的人群特征。 对于很明显容易成为重症的人群,医疗机构需要重点诊治,但是对于最初为轻症的人群,如果缺乏一套识别机制,而是和重症患者一视同仁,很可能让医疗机构超载,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导致那些有可能发展为重症的病人,没能够得到治疗,最终发展为重症,祸及性命。 本项研究的目的是能够 从轻症人群中,识别出可能发展为重症的人群,将其标记为风险人群,从而让医疗机构可以对那些可能发展为重症的人群优先治疗,或特殊护理,从而减轻医疗机构的负担,以避免系统性崩溃。 初始无症状与轻症患者中,谁是潜在的不安全者? 本研究共纳入33816名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所有感染者均无基础疾病、或者虽然有基础疾病但处于稳定期。感染病例的具体情况是,3.7%的患者小于18岁,76.7%位于18-59岁间,16.5%的患者为60岁以上长者。在全部33816名感染者中,9260人具有风险因素 (高龄、合并症等) 。 风险组和非风险组中,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相当,分别为76.2%和78.6%。对于所有轻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和咳痰 (19.0%) ,其次是疲劳 (5.2%) 。研究数据显示,在轻症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咳嗽咳痰、乏力以及发热,症状持续的中位时间为7天;平均核酸转阴为6天,其中高龄、合并症、存在初始症状会延长核酸转阴时间,而接种过两剂及以上的疫苗会缩短核酸转阴时间。研究者根据《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的通知》在入院初始将患者分为有重型/危重型高危因素组 (9260名) 以及非高危因素组 (24556名) 。其中高危组定义为:01 年龄大于60岁;02 有心脑血管疾病 (含高血压) 、肺部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者;03 免疫功能缺陷 (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 。图:对风险人群和非风险人群进行统计分析对比本研究中有22人进展为重症,总体重症率为0.065% (22/33816) ,高危组重症率为0.238% (22/9260) , 非高危组重症率为0% (0/24556) 。 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可以涵盖可能转化为重症的风险人群,那么如果非风险人群的重症转化率越低,越说明这种划分的准确性。研究中,由于22例转化为重症的病例被涵盖于风险人群中,所以非风险人群的重症转化率为0%。 需要提醒的是,该项研究并不是对全体感染者的统计分析,而是对特定人群的统计分析。 高血压是22名重/危重症感染者主要的基础疾病 (31.8%) 。相比于未进展为重症感染的患者,进展到重症的感染者平均年龄偏大 (75.8岁vs 60.0岁,P<0.001) 、未接种疫苗比例 (54.5% vs 24.2%,P=0.02) 更高。与之对比,全队列中疫苗接种率则超过75%。 图:风险组重度/危重和非重度奥密克戎感染患者的比较。关注脆弱人群-具有高危因素的非重症感染者仍有可能进展到重症 本次研究中,在无不稳定基础疾病的非重症感染者中,总体的重症发生率是0.065% (22/33816) 。本研究中的低重症进展率与研究纳入的人群有关。研究纳入的都是初始表现为非重症的患者,他们均无不稳定基础疾病,且合并其他脏器症状的数量很少超过两种。因此,该研究的重症率仅能代表相对健康或一般情况较好的奥密克戎感染者。该项研究首次全面描述了无不稳定基础疾病的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的临床特征,这部分人群的总体重症率较低。由于这部分人群占了总感染人群的95%以上,通过给予这部分人群一定程度的基础医疗支持,降低该人群中的总体医疗资源支出,则有望避免流行高峰时期的医疗资源挤兑。但是若具有高危因素,部分非重症患者仍可进展为重症,重症化主要集中在高龄、未接种疫苗以及罹患基础疾病种类较多的患者中。这意味着,即使是在非重症感染者中,仍存在易被奥密克戎攻击的脆弱人群。我们仍需对脆弱人群实施精准性防控,以降低脆弱人群的病死率,将奥密克戎的伤害降到更低。鼓励临床医生对某些奥密克戎感染人群进行CT筛查 研究对33816名感染者中的708名疑似肺炎病例进行了胸部CT扫描,最终确诊99例肺炎病例。 若假定CT检查前的初诊准确率为100%,那感染后总体的肺炎发生率则为0.29%。 其中,73%的肺炎病例来自风险组。 具体来说,60-79岁,80岁以上的感染者发生肺炎的调整优势比,分别是40岁以下的3.09倍和3.68倍。 此外,男性患上肺炎的概率也更高,相较女性调整优势比为1.85。虽然肺炎比例不高,且多集中在风险人群,但若感染总数上升,非风险人群也会面临较为严重的健康威胁,这是一个概率问题。 此次研究中的肺炎病例,还有11.1%小于40岁,最小的为22岁,而在这些年轻的肺炎患者中,72.7%没有基础疾病,且只有1人未接种疫苗。 研究称,这表明 年轻、接种疫苗、没有潜在疾病,是防止感染发展成严重疾病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并不能提供100%的肺炎保护 。 通过进一步分析肺炎的实验室指标,研究人员发现和其他研究报告的相似,淋巴细胞减少、C-反应蛋白升高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与肺炎发展有关, 鼓励临床医生对某些奥密克戎感染人群进行CT筛查,早期识别和治疗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严重疾病进展的风险。 这个研究并不完善 这个研究只是初步研究结果。 有专家指出,从统计角度看,研究对风险人群的定义存在两个问题: ◤风险人群的定义不够精准: 研究定义的风险人群,涵盖了约四分之一的感染者,数量依然巨大。 这对于降低医疗系统压力帮助有限。 专家建议,下一步研究需要作出更精准的定义,以进一步降低风险人群涵盖数量。 ◤ 重症样本太少,统计性太弱: 研究统计的33816个病例中,只有22个病例转化为重症,样本太少,不具有统计性。 因此,很难得出结论说非风险人群中的潜在重症人群是不是接近于0%。 专家建议, 下一步研究 需要让转化为重症的病例数超过一定量级,从而具有明确的统计性。 ● 6月19日,公众号华山感染发文对本次研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文中称:此次发表的数据提示:如果我们对脆弱人群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疫苗的充分覆盖、在流行期对脆弱人群的特殊保护做到位、以及争取脆弱人群在感染后可以第一时间得到药物治疗等,就有可能显著地持续降低脆弱人群的重症率与病死率。一旦把医疗资源在脆弱人群中充分精准聚焦,同时给非脆弱人群适度的基础医疗支持,医疗资源的充沛度就会大幅度得以优化和提升,非新冠疾病的诊疗也不会因为新冠暴发而被挤兑。-End- (责任编辑:daw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