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近日举办的第十九届学术年会传来信息,各级政府将继续加大投入,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按标准配置基本设备。那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该怎样配备适宜的检验装备?如何使基层检验能力尽快达标?各方人士提出了他们的建议。
招标莫忽视售后服务“价格只是招标的条件之一,不是价格越低越好。一个好的中标产品,首先质量是好的、服务体系是完善的,其次才是价格低廉。”解放军总医院检验中心主任丛玉隆认为,县医院配备设备必须注重性能和投入的性价比。也就是说,生产厂家要保证对购买方使用和维护人员的培训,要保证3年~5年的维修维护服务。
有调查显示,部分基层地区的设备闲置率超过50%,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低下和售后服务缺乏。“我们在大连调研时发现,有的厂家维修人员一到,先要求报销路费再说售后服务的事。一个制造成本5毛钱都不到的刷采样针的小刷子,居然卖给乡镇卫生院250元。”北京倍肯恒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职员金刚说。
企业界人士普遍反映,目前的招标往往唯低价是求,导致设备招标价格逐年下降。为了维护市场份额,企业不得不去参加政府组织的招标,但是一再降低价格就等于是逼着企业在产品上偷工减料,而且过低的价格也无法体现优质的售后服务。同时,单品目招标,也就是购进几台仪器就有几个不同的厂商,很容易给后期的维护保养造成混乱。企业界人士呼吁,政府部门改变单品目招标采购模式,不再就设备论设备,而是在招标采购文件里把相关售后服务形成详细规范,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产品服务站应设到县据了解,检验设备配套性差、实验室建设没有统一的规范、缺乏生物安全管理措施,以及在设备运行过程中的耗材供应保障难、设备维修保养难、长期培训支持难,都是基层检验能力达标必须迈过的“槛”。“就拿设备耗材来说,目前并没有考虑到乡镇卫生院使用试剂的问题。到乡镇兜售的都是极不稳定的干粉试剂,严重影响设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乡镇卫生院如果要买试剂,就必须跑到县里去。”一位企业界人士说。
针对单一配置设备难以解决基层卫生院检验能力达标的问题,企业界人士提出整体化解决方案,即将装备集成(包括主机、辅机、试剂耗材)加配套服务整体打包采购,同时将实验室按照国家统一规划设计进行统一装修,以确保基层检验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要保证设备能够用得上,关键要有全面及时的配套保障服务。为此,中标企业应完善服务网络,在有自己产品投放的县城设立一个服务站,以确保售后服务的及时并实现低收费。
国产设备在基层大有“用武之地”
今年1月~10月,二炮总医院检验科医生董书魁跟随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基层医院调研专家组,对山东、河南、新疆、河北等省(区)县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的装备情况进行了调研。他发现,身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河南省确山县,县医院装备了政府配发的美国进口仪器,但并没有启用,原因是进口设备是封闭式的,耗材价格贵,运行成本很高。“血培养、鉴定、药敏测试一套做下来,成本是200元~220元,而收费标准才240元。因此,这一检查项目对医院而言没有开展的动力,对患者而言收费又偏高。”董书魁认为,这恰恰给成本相对较低的国产设备占领基层检验装备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调研也证实,国产设备在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都大有“用武之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检验科沈霞教授认为,政府应该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扶持民族工业,避免国内企业牺牲质量打价格战,让优秀的企业健康发展,让中国制造的产品精益求精,扭转检验装备80%以上依靠进口的局面,同时整体降低医疗采购成本。
把县医院检验科建成区域检验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验科的规模该如何确定?山东省临床检验中心工作人员卢志明提出,应该把县医院的检验科建成一个区域检验中心。“我在青岛调研时发现,社区医院里都配备了X线机、B超、生化仪和血球仪,实际上是种浪费,生化检查平均一天只做一个,X线机用的也不多。乡镇一级医院的检验科只要能救急就够了,复杂的项目应该拿到县级医院去做。”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胡继红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各级实验室应形成一个网络。“既然医院是分级别的,那么实验室的级别就要跟医院的服务范围和规模相匹配,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要适应临床需求。不同医院不同等级的实验室,功能和水平不同,准入的检验项目也应该不同。”
(责任编辑:lab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