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发现早期肝癌检测新技术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肝癌早期诊断方面的研究取得新突破:找到比甲胎蛋白更准确“预报”肝癌的血液生物分子标志物。该检测方法对小于2cm的肝癌诊断准确率接近90%,效果优于传统检测方法。这一研究成果于11月21日在线发表在国际临床肿瘤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影响因子18.97)上。杂志同期配发编者按,对该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的樊嘉教授。其于1995年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1997年首批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1999年-2000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移植中心从事肝移植及肝脏外科临床研究。2005年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及“上海市百名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近年来在国际及国内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90余篇,其中SCI论文86篇。

          肝癌因恶性程度高,被称为癌中之王。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全世界50%以上的新发和死亡肝癌患者发生在中国。据介绍,肝癌起病隐匿,超过60%的肝癌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已经进入中晚期,从而失去根治性治疗的机会,总体5年生存率只有7%左右。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肝癌诊断标记物为甲胎蛋白,简称AFP。然而,AFP诊断肝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不十分理想。在妊娠妇女、急慢性肝炎、生殖腺肿瘤和胃肠道肿瘤等人群中AFP亦可能升高。约40%的肝癌患者AFP并不升高,呈AFP阴性。因此,寻找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的诊断肝癌特别是早期肝癌的分子标记物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microRNA是一类短链不编码蛋白质的小RNA。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和复旦大学病理系的研究人员发现某些血浆microRNA的表达量在肝癌患者与正常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通过高通量的芯片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人员从肝癌患者血浆中筛选到了由7个microRNA组成的早期肝癌诊断分子标记物。课题组利用这7个血浆microRNA建立了一个诊断模型。通过1000余例病例的复核检测,研究人员证实该模型对于小于2cm的肝癌诊断准确率接近90%;效果优于传统的AFP。

          研究人员表示,该检测办法方便,只需抽取1毫升血即可在数小时内得出结果,创伤性小,利于连续动态检测和人群的大规模筛查;另外,检测技术要求简便、成本低,易于推广应用。

          目前该成果正在申请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的专利。2年内即可应用于体检和临床推广,造福于广大肝病患者。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Plasma MicroRNA Panel to Diagnose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urpose More than 60% of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do not receive curative therapy as a result of late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diagnosis. We aimed to identify plasma microRNAs for diagnosing hepatitis B virus (HBV) –related HCC.

Patients and Methods Plasma microRNA expression was investigated with three independent cohorts including 934 participants (healthy, chronic hepatitis B, cirrhosis, and HBV-related HCC), recruited between August 2008 and June 2010. First, we used microarray to screen 723 microRNAs in 137 plasma samples for diagnosing HCC. Quantitative reverse-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 was then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expression of selected microRNAs.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using a training cohort (n = 407) and then validated using an independent cohort (n = 390).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C) was used to evaluate diagnostic accuracy.

Results We identified a microRNA panel (miR-122, miR-192, miR-21, miR-223, miR-26a, miR-27a and miR-801) that provided a high diagnostic accuracy of HCC (AUC = 0.864 and 0.888 for training and validation data set, respectively). The satisfactory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the microRNA panel persisted regardless of disease status (AUCs for 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stages 0, A, B, and C were 0.888, 0.888, 0.901, and 0.881, respectively). The microRNA panel can also differentiate HCC from healthy (AUC = 0.941), chronic hepatitis B (AUC = 0.842), and cirrhosis (AUC = 0.884),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We found a plasma microRNA panel that has considerable clinical value in diagnosing early-stage HCC. Thus, patients who would have otherwise missed the curative treatment window can benefit from optimal therapy.

作者简介:

樊嘉

主任医师,教授,肝肿瘤外科,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副主任、上海市肝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

1995年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1997年首批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1999年-2000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移植中心从事肝移植及肝脏外科临床研究。2005年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及“上海市百名领军人才培养计划”。2006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擅长肝脏肿瘤外科诊疗及肝脏移植。系统研究制约肝癌疗效提高的关键—转移复发的机制,发现多个相关分子并建立分子预测体系;对癌、微环境及机体三者间互动在肝癌转移复发中的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为肝癌转移复发防治提供了新靶标。近5年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 、“8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4项。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等8项国家及省部级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等5项。近年来在国际及国内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90余篇,其中包括《J Clin Oncol》(IF=17.157)、《Hepatology》(IF=11.355)等SCI收录论文86篇。主编《肝移植300问》、作为副主编撰写《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参与编写《原发性肝癌》第二版、《实用肝胆肿瘤外科学》、《肝癌转移复发的基础与临床》、《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疗常规—肝癌》、《手术创新及意外处理》等专著18部。多次应邀主持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专题报告。

曾荣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轻年专家”、“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20年优秀发明人(共20人)”、上海市“技术创新能手”、“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育奖”、“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优秀奖”、“励树雄教育卫生奖”等多项称号及奖励。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