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晚报讯 医生正在做自体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本报记者李娅 摄
近段时间,市中心血站多次告急,B型、O型血异常紧缺。而各大医院临床手术量不断攀升,多台手术不得不被迫推迟。目前,宜昌市中心医院、一医院已经开始尝试 “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通俗地说,就是手术当中把患者流出来的血液通过专业处理后,重新输回患者体内。自体输血到底有哪些好处?目前推广得如何?连日来,本报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为您揭秘这件新鲜事儿。
腰椎骨折
自体输血2000毫升救自己
4月25日,24岁的洪先生因腰椎骨折,需要马上接受手术。
这种手术,出血会非常多。洪先生是A型血,术中出血4000多毫升,需要输血至少2000毫升。当天,市中心医院与市中心血站取得联系,库存血液不够。负责这次手术的麻醉科医生余相地给出建议,“手术的时候,做自体输血,安全还能省点费用”。
令人称奇的是,洪先生没用血站一滴血,用自己的血就顺利做了腰椎骨折手术。这是洪先生第一次听说和使用自体输血,之后他算了笔账:买2000毫升血至少得2000多元,用这种自体输血,花了不到1000元。
“省钱还是次要,最重要的是自体输血安全,还可以不受‘血荒’影响,可控性强。”余相地说,去年,卫生部发文明确指出,要“积极促进自体血回输和自身储血技术的应用,促进节约用血。”按规定,我国三级医疗机构自体输血率应当达到20%,二级医疗机构应当达到10%,宜昌还差得很远。其实在国外,早已被接受的“自体输血”有效地缓解了血液紧缺。
余相地向记者介绍了一组数据:目前,美国80%以上的手术采用自体输血,日本达到90%,北京、上海等地区只有1%,在武汉还不足1%,宜昌正在推广……
入夏之后
供血压力持续增大
今年以来,市中心血站频繁发布缺血信息。3月以来,市中心血站的统计显示:市中心血站O型血库存为125个单位 (每个单位为200毫升),B型血库存为189个单位,与每种血型正常库存量500个单位相距甚远,已经处于最低警戒线,特别是O型只够一两天的临床用量。
为此,市中心血站启动了紧急采供血Ⅲ级预警。没想到,预警发出后,血源仍然紧张,预警只好再次发出。
市中心血站站长潘修银介绍说,目前,宜昌每年临床用血量约15吨,且每年医院用血量都在以10%的速度递增,但献血源还是那么多,在城区献血人气还有所下降,街头采血车采血效率仅为前几年的一半左右。
“去年底,血荒已致一些大医院暂停安排O型和A型血手术。”潘修银担心地表示,接下来,6—8月夏季供血压力还将持续增大。
血液回收
省掉8万毫升异体血液
“心脏手术是输血、输血浆的大户,还有脊柱、脑外等,自体输血在这里很常见。”市中心医院手术室医生林蕾说。
截至目前,市中心医院和市一医院的不少脑外伤患者都实现了自体输血。根据两家医院手术室不完全统计,尝试“自体输血”以来,共实施自体输血近百例。按照每例回收800毫升计算,至少省掉了80000毫升异体血液。
“由于很多患者还不能接受‘自体输血’,曾有一段时间这种输血方式几乎停滞。直到今年3月才有好转,但这个比例仅占所有需要输血手术的5%。”林蕾很遗憾地补充。
“自体输血其实都有十几年了,我们医院从去年年初开始尝试。”据林蕾介绍,自体输血分为三种形式:一种是预存式自体输血,第二种是稀释式自体输血,目前采取的是第三种回收式自体输血。手术过程中,患者流出的血液经过设备回收、处理后根据病人需要再把血输送回去。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失血过多的急症患者,在心脏外科、腹部创伤、宫外孕等手术中用得比较多。
“急救手术输血前查血型就要等半小时,车祸、外伤、宫外孕等急症大出血病人等不起,”林蕾说,用自己的血救命就能避免这些问题,特别是对稀有血型患者更是福音。
经济安全
但患者仍心存顾虑
在市中心医院、市一医院,自体输血正在逐步推广。如果这种模式能在宜昌推广开来,将会真正破解用血难题。但据记者了解,在推广过程中,不少患者都会拒绝医生的建议,而给出的理由多是:“我本来就患有疾病,血液肯定不健康,用自己的血,病毒又输回来怎么办?”还有患者说:“直接用别人的血不就行了,何必多此一举,万一机器洗的不干净呢?”
“多数人对这种方式并不了解,存在恐惧心理。其实90%以上的患者都适合自体回输,术后康复更快。”林蕾告诉记者,“自体输血最大的好处不仅仅是经济,而是安全。”
目前,自体输血尚未纳入医保,也是不少患者不愿选择自体输血的原因之一。林蕾说:“如果自体输血也纳入医保,用的人应该会多些,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申请中。”
本报记者李娅 通讯员但军 陈敏 程晓林
(本文来源:荆楚网-三峡晚报 )
(责任编辑:labweb)
宜昌两医院尝试“自体输血”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