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
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是肺癌的一种,属于非小细胞癌。不同于鳞状细胞肺癌 ,肺腺癌较容易发生于女性及不抽烟者,但具体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3月18日,在上海市胸科医院举办的上海市健康大讲堂暨第28届解放健康讲坛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何建行教授的研究团队最新发现了肺腺癌的亚洲基因谱,这也意味肺腺癌的头号致病因浮出水面。
据介绍,此次的最新研究对来自中国的335个原发肺腺癌和35个对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鉴别出了13个显著突变基因,包括最常见的突变基因TP53和一些新的突变靶基因如RHPN2、GLI3和MRC2。
这项研究首次完成了对亚洲患者原发性及转移性肺腺癌的大规模测序,不仅提供了一张肿瘤的综合突变全景图,还找到了转移性肺腺癌的分子发病机制。这也就意味着该类肿瘤的靶向性药物研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可以达到精准治疗。
早诊断早治疗是专家们对肺癌治疗公认准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王群教授认为,早期肿瘤发现率增加,因此目前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早期小肿瘤的毛玻璃样结节(GGO)的患者做肺段切除术。“根据肿块所在部位,选择肺段切除术。”王群说,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尽量保留正常的肺组织,病人的肺功能会更好,生活质量更高。
越早发现越好,这是否意味着查到肺部小结节或肿块就要立刻手术呢?对此,王群提醒市民,千万不要盲目手术,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决定是否手术,不要过度治疗。
对于微创手术,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陈海泉教授解释说,最新提出的微创“3.0时代”是一个系统性的微创理念:运用腔镜技术、由多学科共同参与其中,全方位考虑治疗对患者全身的影响,比如麻醉时间长短、手术时间长短等。外科医生不能为了单纯追求“小切口”而微创,不能刻意追求减少腔镜打洞数量或者延长手术时间,甚至扩大适应症范围。
据介绍,2013年,由上海市胸科医院副院长韩宝惠教授领衔的项目组,运用低剂量螺旋CT,率先在国内开展“社区肺癌早期筛查”项目。首轮共调研市民6000人,完成高危人群的低剂量螺旋CT筛查2682人。其中,发现肺部小结节者713例,疑似早期肺癌者61例,现已经为18位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通过早期筛查,一套符合亚洲人群的肺癌筛查“关键参数”和规范化治疗临床路径也被摸索出来。
此次,中国专家团队找到亚洲肺腺癌13个突变基因,对未来肺癌的诊治有着很大贡献。
(责任编辑:s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