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e# 静脉输液穿刺是护士日常工作的一项很常见的技术操作,是否能一针见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和护理质量。“静脉输液穿刺一次成功,做不到者当场退还患者输液费”的做法是否可取?本版对此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
这样做是主动适应医改的表现
山西省汾阳市中医院 何朝树
我认为,河北省石家庄市某医院要求护士在静脉穿刺时“一针见血”、一次成功, 是为了主动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出现的新气象,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所采取的举措。这一举措的出台,我个人认为是一件好事,值得我们肯定和深思。而且,它还透露出了一些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至少说明在这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一些医院的管理者具有参与的热情和饱满的改革动力。
以往的一些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不到位,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往往就是因为我们的医疗卫生部门不积极参与不主动找问题,不愿意拿自己开刀,所以始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进而影响到了改革的整体推进。譬如,国家很早就提出进行“双向转诊”,并把这一模式作为解决看病难与贵的重要途径。然而,我们的大医院,最初不是积极地用自己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大力扶持地方小医院的发展,而是一味地扩张,兴建大楼搞攀比,到如今却口口声声地抱怨下面的病人不该到他们这里来。
石家庄某医院要求护士在静脉穿刺时“一针见血”,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其方向的正确性毋庸置疑。报道中没有提及这家医院在其他方面有没有相应的改革,但我敢肯定,作为这家医院的管理者,肯定不单单只是要求护士在其操作时“一针见血”,而是对其他临床科室也有类似于“一针见血”的严格要求。对护士要求“一针见血”,应该只是其实施全面医院管理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或是切入口,而最终要达到的是带动全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和责任意识强化的目的。
大家知道,“静脉穿刺”,是护士最常进行的基本操作之一,在教学大纲上是要求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术。既然是要求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术,那么,要求护士做到“一针见血”,不应被认为是苛刻的。况且,绝大多数病人的静脉穿刺并不困难,只要护士责任意识强,狠抓基本功,做到“一针见血”并非难事。即便是遇到婴幼儿、肥胖者、休克等特殊病人,只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穿刺部位,应该是可以做到“一针见血”的。当然,技术再好的护士也不可能对所有的病人都能做到“一针见血”,这是事物本来的规律。可是,特殊病人只是少数,做不到“一针见血”也应该是特别情况下才可以出现的现象。如果我们到了对于像静脉穿刺这样教学大纲要求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做不到或是不敢要求做到“一针见血”的境地,那么,在医疗过程中,又怎谈更高层次的要求呢?
报道中所讲的针对护士做不到“一针见血”,就要当面退还患者输液费5元的问题,我想,这样的情况应该是很少发生的。因为,作为一个护士,对于静脉穿刺这项基本操作,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一针见血”的。只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多次穿刺,给病人带来痛苦。所以, 偶然的一次退还患者5元钱,不可能引起护士心理上的压力,倒是应该对医院采取这样的举措予以肯定。“退还患者5元钱”,既是一个处罚措施,也是一个激励机制,所产生的正面教育和警示作用比它带来的负面效应要重要得多。这种做法是不是值得在全国推广,还要靠实践来回答。
提高操作水平的关键是创造宽松氛围
河南省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 徐朝华
“一针见血”是每一位护理工作者默认的最高境界之一,能“一针见血”不仅能减轻病人痛苦,更能体现护理工作者的价值,是每一位护士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把能被“病人点名扎针”作为自己的荣幸。
在这里我要重申一下,静脉输液同时也是一项熟练性的技术工作,如果推广这种“不一针见血赔偿”的做法,那么势必造成护士工作积极性下降。本来用心或能扎上的针我不去摸索、不去扎,使反正我不扎就不用去赔偿的心理日益滋生,这样一来,护理工作如何进步?
现在,医患关系非常紧张,用“剑拔弩张”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医护人员干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给病人扎针前心里总是想着万一一针扎不上怎么向病人交待。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再出台“不一针见血就赔偿”的政策,想不出护士去扎针时的心态会怎样,后果会怎么样。其实,我很怀念以前,那时护士与患者之间关系很融洽。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给一位老大爷扎针,他的家人看我年轻不让我扎要求换人,可老大爷说:“闺女,没事,放心扎吧,不练怎么能提高……”我满怀感激,最终一针见血。而现在,儿科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护士正在准备,家属:“你得一针给俺扎上啊!”在这种压力下护士的心情可想而知。心理素质好的,不管家属说什么,只管操作;心理素质差的本来可以扎上的,一紧张一害怕……
目前,医院里的现状是护士不愿干临床,虽然卫生部要求床护比要达到一定比例,要求增加护士比例,可是进医院的护士现已进入一个怪圈:上岗-培养-调出临床或改行,护士流失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护士工作环境不宽松(医患关系紧张)、待遇低、压力大。
我认为,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的关键首先是创造宽松工作氛围,加强培训,让护士从繁杂的非护理工作中(如记账、取药、各种记录)解放出来,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
(责任编辑:labweb)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