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心态大都经历着一个恶性循环:一次无保护性行为后,开始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之后身体经常性地出现各种小症状,于是更加怀疑,变得恐惧;开始在网上寻找“恐艾症”人群聚集的QQ群,互相描述症状,对比自己,愈加恐惧。
墨西哥墨西哥城,行人接受艾滋病毒测试。英国特拉法加广场:艾滋病日宣传活动。医生正将刚刚抽取的血样进行封存。
北京科技报1月19日报道 他们的心态大都经历着一个恶性循环:一次无保护性行为后,开始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之后身体经常性地出现各种小症状,于是更加怀疑,变得恐惧;开始在网上寻找“恐艾症”人群聚集的QQ群,互相描述症状,对比自己,愈加恐惧。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集结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都曾发生过高危性行为,随后身体出现了各种不适症状。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感染了可怕的艾滋病,经常聚集在QQ群或者论坛中相互倾诉,或是讨论世界上治疗艾滋病的最新手段,他们对艾滋病恐惧不已,但实际上,各种检测结果并不支持他们的观点。 对于这样一群人,医生和专家一致认为他们患有“恐艾症”。 上世纪80年代,国外媒体率先对此进行了报道。近几年来,各种以“恐艾症”为内容的QQ群相继在中国出现,有些规模已超过200人。“这些群里的大多数人,其实根本就没有感染艾滋病,与其说他们可能得了艾滋病,倒不如说是得了‘心病’。”今年27岁的张晓晓告诉记者。 张晓晓曾经也是一名“恐艾症”患者,而且情况还非常严重。两年前,她加入了一个由12个“恐艾症”人群聚集的QQ群,在这个群里,很多人做了6周或者8周的全面HIV检测,所得结果全部是“阴性”,但是这并没有让他们放心下来。 “我当时也是这样的,2008年做过一次6周的全面HIV检测,结果显示‘阴性’,可是发烧,浑身无力的症状并没有消失,精神状态几近崩溃。2009年,我又做过一次检测,结果还是一样。”张晓晓回忆道。 最后,她终于鼓起了勇气,将自己的情况告知了家人,在父母的安慰和呵护下,她逐渐接受了自己没有感染艾滋病的事实,让她惊奇的是,当她脱离“恐艾”的心理后,身体上那些曾被疑为艾滋病症状的小毛病,一下子全部都消失了。 张晓晓说,脱离“恐艾症”后,她并没有离开仍然还在“恐艾”中挣扎的朋友,经常挂着QQ在群中开导安慰别人。QQ群里的一名网友曾罗列出12条艾滋病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并绝望地称自己符合其中的10项,包括白天低热、持续盗汗、口干、肾虚、经常眩晕以及肌肉酸痛等,但是经过几次检查他的HIV都是阴性。“我就在群里劝他去做糖尿病检查,这些症状更像糖尿病。” 张晓晓说,她在网上结识的一位好友“飘”也是在一次无保护性行为后,便开始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自从加入了“恐艾症”QQ群,他就一直处于极端的焦躁不安中,短短半年的时间,他便与挚爱的女友分手了,并向她隐瞒了真实原因。“他再这样下去,自己可能还没确诊是不是感染了艾滋病,精神就已经崩溃了。”张晓晓说。 “飘”告诉记者,一群恐艾的人聚集在一起,并没有起到人多壮胆的作用,反而每个人都变得更加恐惧。“在那QQ群中,简直就是煎熬,但是我又控制不住自己不去看他们说的话,很多人甚至直接从英文网站上翻译出大段的文字,对比自己的症状,自己吓自己,之后发到群里去吓别人。”1月13日下午,“飘”做了最后一项HIV检测,结果显示:HIV抗体为阴性。 从2000开始,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就开始关注艾滋病恐惧症,不过,由于那时的人们对艾滋病知之甚少,因此患有恐艾症的人也只是少数。但是到了2004年,李太生发现,医院里出现的恐艾症人数开始显著上升,目前,最保守的估计全国也有上万人。这其中,虽然很多人的检测结果都是HIV阴性,但是他们的心病却难以磨灭,不少人自此阳痿,再难行房。 李太生说,他们的心态大都经历着一个恶性循环:一次无保护性行为后,开始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之后身体经常性地出现各种小症状,于是更加怀疑,变得恐惧;开始在网上寻找“恐艾症”人群聚集的QQ群,互相描述症状,对比自己,愈加恐惧;之后在反复纠结中,去医院做HIV检查,面对阴性的检查结果,依然不相信;之后在群里听到检测方式那十万分之几的误差率,不管真实与否,立刻安在自己身上,之后继续恐惧。 北京佑安医院一名医生表示,在他接诊的病人中,也出现过这种恐艾症患者。他记得曾经有一位26岁的患者,在这里反复做过4轮6周的艾滋病检测,检测结果全部阴性。当这个患者第5次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感到无可奈何。据他估算,自己接诊过的艾滋病检测人群中,真正确诊的连5%都不到,远远低于淋病、梅毒等其他性病的确诊率。 (本文来源:北京科技报 作者:吴洣麓 胡珉琦)
(责任编辑:labweb)
“恐艾症”:质疑检测权威认为自己感染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