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45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43亿元(不含新冠检测)。从细分市场看,免疫诊断仍然是中国IVD市场的最大细分赛道,约占38%的份额;生化诊断、分子诊断、POCT诊断等诊断技术分别占据19%、15%和11%的市场份额。免疫诊断是我国现阶段体外诊断试剂行业中最大的细分市场,化学发光技术成为该领域的主流检测手段。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免疫诊断市场规模约472.3亿元。随着方法学的不断发展,免疫诊断依次经历了放射免疫检验(RIA)、胶体金快速检验、酶联免疫检验(ELISA)、时间分辨荧光(TRFIA)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等技术阶段。其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精确定量且结果稳定、检测范围广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肿瘤标记物、传染病、内分泌功能、激素等方面的诊断,当前已成为免疫分析领域的主流诊断技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化学发光已占据免疫诊断市场90%以上。分子诊断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检测受检个体或其携带病毒、病原体的遗传物质的结构或含量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其检测对象以核酸为主。分子诊断可广泛应用于药物基因检测、病原体检测、无创产前诊断、肿瘤早筛及遗传病诊断等领域。其中,在药物基因检测方面,通过使用分子诊断技术,在药物代谢或分子靶向药使用前对病人基因型进行检测,明确病人是否携带药物代谢基因或药物靶点,实现药物个体化治疗,提高患者用药效率。 在传染病检测方面,分子诊断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检测与鉴别。分子诊断技术主要包括基因芯片、荧光原位杂交(FISH)、PCR(qPCR、dPCR、多重PCR等)、二代测序技术(NGS、mNGS、tNGS等)、纳米孔测序、单分子测序(SMRT)、基因编辑(Crispr-Cas)等。与杂交技术和基因芯片相比,PCR技术是目前分子诊断主流技术平台,主要优势在于高灵敏度、易于推广,主要局限在于检测位点单一且已知;数字PCR(dPCR)通过将样品分配到大量独立微单元进行反应扩增,并利用试剂或探针检测靶标序列进行分布统计,实现靶标分子绝对计数,从而实现定量检测。多重PCR通过在单次PCR反应中添加多种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从而得到多个目标片段,实现对多个靶标的诊断。数字PCR和多重PCR均属于临床发展的方向,目前处于快速导入期。二代测序技术发展迅猛,但实验操作复杂、成本较高,目前单次NGS技术已相对比较成熟。宏基因组测序(mNGS)通过测序方法可一次同时鉴定样本中所有生物的DNR和RNA片段,因此其检测结果更准确并对未知病原体进行检测,也可检测多种类型的基因信息,目前处于快速导入期,正逐步被重症医学科、儿科等科室医生广泛接受。但mNGS单次检测数据量非常大,因此检测时间较长(平均24-48小时),检测成本较高,目前临床使用渗透率仍较低。病原体靶向高通量测序(tNGS)为了将NGS病原体检测推广至重症、疑难杂症检测以外的广大领域,通过降低检测目标病原体数量重点聚焦临床常见病原体,并通过特异性扩增排除人源核酸片段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使得检测更加贴合临床检测病原体相对固定、敏感性特异性要求高、检测成本控制等实际需求。纳米孔测序通过检测DNA通过纳米孔时对电流的扰动对通过碱基进行预测和判读,最早由OxfordNanopore Technologies公司成功开发并商业化。纳米孔测序显著的优势包括测序读长范围更广、文库制备无需PCR链式反应因此测序速度更快,尤其适合感染病原体的POCT检测。
(责任编辑:guanpy)
我国体外诊断行业高速发展
1,019
已是最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