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血栓精准防治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

作为血栓形成的关键要素,血小板功能与致死率极高的血栓疾病(如脑梗死、心肌梗死)密切相关。在5月7日举行的“2016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六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上传来消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国学者分别完成了对卒中患者和心梗PCI术后患者血小板功能与再发生血栓相关性的两项大规模研究,研究结果证实:患者血小板功能水平与中、远期卒中及心梗的发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血栓疾病导致的死亡占各种疾病致死率的40%以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和生命。专家指出,血栓疾病之所以危害严重,与现有的血栓防治技术方案的不足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一是血栓风险筛查技术手段有限,筛查精准度不高;二是现有预防措施缺乏“精准化”。血栓防治主要措施是依靠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控制血小板功能,但现有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主要根据经验“标准化”应用,而不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及实际需要,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无效(低效)导致再发血栓或过量导致出血较为常见。

    据悉,此次发布的《缺血性脑卒中/TIA二级预防与血小板功能相关性临床研究》,由国家卫计委脑防委牵头,由著名血液学专家阮长耿院士、检验医学专家丛玉隆教授,神经内科专家彭斌担任学术指导,全国20家医院共同完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方琪教授代表课题组公布了该研究结果:血小板功能高的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患者再发生缺血性卒中风险高达3.92%,而血小板功能低的患者无一发生血栓。

南京第一医院心血管中心张俊杰主任报告了由该中心陈绍良副院长所带领的团队历时两年多,对超过1300例心梗PCI术后患者血小板功能与再发心梗的相关性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心梗PCI术后血小板功能高的患者再发生血栓达8%,而血小板功能低的患者发生血栓的比例为0.3%,两者相差26.7倍。

    据介绍,该两项研究均采用使用我国学者自行发明、自主研制PL血小板功能分析仪。作为科技部863项目技术成果,该产品已获中国、欧洲发明专利和美国专利。这是PL血小板分析仪投产以来首次在大规模应用于临床研究。这两项研究说明,新型PL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该仪器不仅可用于血栓风险筛查,提高血栓风险筛查精准度,有利于早期精准发现高血栓风险者,实现精准预警预防;而且PL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还可为不同患者准确选择正确的抗血小板药物品种及剂量,避免用药不足或过量,提高防治效果并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实现血栓防治全面“精准化”。

    苏大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研究所赵益明教授表示,在血小板功能分析方面,我国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并取得了新突破。这也将为提升我国血栓疾病防治水平,率先实现血栓疾病“精准化”防治创造良好条件,对推动全球血栓疾病防治水平提升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将有助于我国医药行业,特别是中成药的合理、科学应用,从而推进中医药事业的进步。当日,国家卫计委办公厅秘书处处长巢宝华、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彭斌教授以及863血小板功能分析仪项目负责人及新型血小板功能分析技术发明研制单位江苏英诺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新等出席活动。
(责任编辑:xgh)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