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段文利□ 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全年手术例数较2006年增长13%,而临床用血量下降10%。过去临床科室常因输血科对血液管控过严而与其发生“口水战”,如今彼此握手言和。越来越多的患者也主动申请接受术中自体血回输等安全用血技术。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北京协和医院科学、安全、节约用血的做法受到肯定和表扬。 严格临床用血分级权限和审批程序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手术与输血委员会主任委员赵玉沛教授说:“ ‘协和’的经验是,一方面严格用血管理,一方面鼓励临床医生在适宜病人中大力开展节约用血技术,在政策导向上做到既收又放。目的只有一个,确保病人安全。” 2006年年底,北京市血液供应一度紧张,北京协和医院输血科每天仍收到20000毫升~25000毫升的用血申请,而当时库存仅有20000毫升左右。尽管北京市卫生局已对“协和”等大型综合医院的血液供应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倾斜,但临床治疗用血的供需矛盾依然较为突出。 这一情况引起了北京协和医院领导的重视。2007年1月,医院手术与输血委员会连续召开两次会议,讨论并重新修订了《北京协和医院节约用血措施》。医院在继续强调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慎重选择异体输血的基础上,加大设备投入,将麻醉科自体血回输机增加到8台。同时,医院从分级权限和审批程序上,对临床用血的审批制度作出详细的规定:计划用血量小于600毫升的,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生签字盖章;计划用血量在800毫升~1000毫升的,由副主任医师签字盖章;计划用血在1000毫升~2000毫升的,由科主任签字盖章;计划用血量在2000毫升~3000毫升的,由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处审批备案;计划用血量在3000毫升以上的,报主管院领导审批。医院还给予输血科“尚方宝剑”——如不按照上述规定执行,输血科有权拒绝配血。 在临床用血申请的流程设计上,“协和”加强了科学管理。输血科临床用血信息系统可以自动将超出权限的用血申请剔除出局。比如,某外科住院医师填写的用血申请单,在输血科计算机上输入医生名字后,电脑屏幕上会自动弹出一句话,“该医生无申请用血权限”。如果输入一位副教授的名字,电脑屏幕的提示语为,“该医师申请临床用血权限小于等于5个单位”。输血科工作人员还根据每年医生职称评定名单更新数据库,进行严格管理。 医院还改革了输血科的奖金分配办法,将输血科奖金分配与用血量脱钩,使输血科主动拦截不规范用血的力度明显增强。 自体血回输机成了“香饽饽” 2007年9月20日,北京协和医院召开了全院临床科室200多人参加的“2007年医院节约用血论坛”。医务处组织专家编写了《临床输血管理规范培训手册》,发放给每一位与会者,使“血液及血液制品是药品,而不是营养品,用血安全关系到病人安全”的概念深入人心。 大力开展术中自体输血,是落实科学、合理、节约用血的主要技术手段。这一技术手段在北京协和医院得以推开,依靠的是管理和技术。 在管理上,北京协和医院制定了关于术中自体输血的相关管理规定,将医院自体输血20%的指标落实到每个手术科室。麻醉科与输血科建立了临床安全节约用血技术操作规程、质量管理规范、围手术期技术操作指南,质量评价监督中心定期核查各科自体输血的执行情况并在全院公布,医院对成绩突出或达标的科室在全院范围内予以表彰。这些管理措施使全院形成了节约用血的良好氛围。 在技术上,北京协和医院整体提升医生的手术技巧,在适宜病人中推广术中控制性降压、术中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等技术,有效地减少了病人术中出血。 “现在,即使像基本外科的胰腺癌、直肠癌和妇产科的卵巢癌这样的大手术,‘协和’也能做到术中几乎不出血,或者出血量很小。”手术室总护士长周力举例说。“过去,妇产科的卵巢癌手术常规需要备血2000毫升~3000毫升,骨科的脊柱侧弯手术要备血2000毫升。现在只需要准备4个单位的浓缩红细胞,手术病人备血量直接降低3/4以上。”输血科主任白连钧说。 “这些举措切实使库存血使用量降了下来,有效地避免了输血相关的并发症。手术医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能够主动劝说病人接受自体输血,越来越多的病人也开始主动申请术中自体输血。”麻醉科主任黄宇光高兴地说,“目前,自体输血已成为科室的工作常规。除肿瘤或全身感染病人外,预计出血量400毫升以上的病人均被作为自体输血的对象。现在,手术室的8台自体血回输机成了‘香饽饽’。”
(责任编辑:labweb)
手术多了 用血少了 病人更安全了
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