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自体输血”,难在哪里?

本报记者  陈青
    
    寒流不断来袭,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临床输血科主任陆紫敏开始发愁:一年中的献血淡季就要到来,而此时恰逢病人自选时间的“择期手术”高峰段,临床用血又将吃紧。今年前段日子全国不少地方出现“血荒”,沪上医院的输血科主任们因而更加神经紧绷。
    
    上海市血液管理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本市2007年供血量为41.1万人份(每人份200毫升),2008年增至43.5万人份,去年则达到了45万人份,但临床血液供需矛盾仍持续突出;而且,虽然供血量逐年增加,但按照本市常住人口1800万计算,人均供血量仅5毫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人均8毫升,更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均20-30毫升的水平。
    
    有没有解决办法?“其实,我们一直守着一个‘富矿’——自体输血,却并未很好开发利用。”各大医院的输血科主任都这么说。
    
    最新的调查印证了他们的说法:目前本市72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中,34家开展了自体输血业务,还只占47.2%;自体输血在沪推广7年来,供血量更仅占本市用血总量的3.6%。
    
    市血液管理办公室主任朱跃强调:“推广自体输血,技术已不成问题,但因为缺乏配套政策的支持,医患双方积极性都不高。”
    
病人大都不知道
    
    记者在本市一家大医院的外科病房随机询问10位住院病人:“是否知道自体输血?”结果只有一位确认“听说过”。市血液管理部门今年上半年做了一个专项调查,发现患者对在手术前把自己的血抽出来存着备用(此为“预存式自体输血”),或者在接受手术时把自己的出血收集起来回输给本人(“回收式自体输血”),都很不理解。许多人疑惑:我因为身体状况出了问题才住院做手术,现在倒要在手术前抽自己的血——“这会不会很伤身体?”
    
    调查还发现,对于“输用他人的血可能存在风险”,大部分患者不以为意,认定血站来的血都经过严格检验,应该是安全的;而目前本市对所有输血患者实行的“输血安全保险”制度,更被许多人误读为“万无一失”。
    
    “大家有所不知,完全杜绝经输血传播传染病的危险,是尚待克服的医学难题之一。”陆紫敏介绍说,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检测都有“窗口期”;也就是说,即使用现有最好的试剂、最先进的检查手段、最灵敏的仪器,由最有经验的人员来检验,依然会在一段危险期内无法识别病毒的存在。
    
    当然,对于自体输血,部分临床医生也心存疑虑。一些医生认为自体输血存在血液被污染等风险,一旦发生,其责任完全要由医院和医生承担,而输异体血的风险责任,通常由相关保险承担。
    
    如此一来,输异体血更容易成为医患双方的共同选择。
    
给住院难“雪上加霜”
    
    在稀释式、回收式和预存式三种自体输血方式中,主要针对“择期手术”病人的预存式自体输血更少人问津,目前本市只有27家医院开展此项业务。
    
    长海医院胸外科主任徐志云说,根据预存式自体输血操作规程要求,为确保采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第一,他必须住院,第二,一次采血大多控制在200毫升,而因为手术前备血至少要600毫升,这样必须分三天采血;而且,考虑到患者身体状况,三天后他还不能立即手术,必须休养几天——“这一来,患者如果决定预存自己的血备用,至少需在手术前住7天医院。这就延长了住院时间,会影响医院的床位周转率,对于床位十分紧张的三级医院无疑是‘雪上加霜’,结果弄得两头不讨好:住院等候时间拉长,患者不满意;直接影响科室绩效,医院不高兴。”据统计,目前本市各医疗机构的床位周转天数普遍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控制在10天左右,手术前平均住院时间4.5天。
    
    陆紫敏也曾想过,让预存式自体输血病人先住在输血科的病房里,采完血后再转入手术科室的病房,但按现行医保制度的规定,原则上康复出院患者一周内不得再次住进同一家医院。
    
    对于医生和医院来说,预存式自体输血还可能因为“备而未用”引起纠纷。现行的无偿献血激励政策,并未将自体输血纳入其中。部分医院为避免这一矛盾,尝试在手术后将预存的血回输给患者本人,“可是这与科学用血原则不符”。
    
“回收输血”不省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本市共有40台自体血液回收机,分布在20家医院,平均购买价格22.7万元,耗材平均每例为1353元。而在市物价局与市卫生局共同制定的收费标准中,回收式自体输血的收费标准为1200元/人次,今年刚调整到1500元。
    
    由此,在一项调查中95.8%的医院认为,回收式自体输血设备成本太高、耗材成本太高,且占用医疗资源太多——同样一台手术,如果施行回收式自体输血,就需配备更多人力,“得不偿失”。
    
    而许多病人及家属精打细算后,也感到“不划算”——按目前用血收费标准,一袋200毫升的血收400元左右,输3袋血也只需1200元。
    
    因而,只要临床用血不太紧张,不到万不得已,医患双方都不会选择回收式自体输血。
    
    看来,要让自体输血得以推广,提高认知度(比如输血前告知病人和家属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反应和输血性传染病的可能以及自体输血的好处)只是第一步,而且未必有效;目前更需要的,是制定激励政策给予支持。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