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主任简介:
朱美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解放军空军总医院临床检验中心主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专业和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微生物和免疫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空军级专家。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北京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医学微生物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解放军第四届医学计量科学技术委员会医用标准物质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和《中华航空和航天医学杂志》编委会委员、空军医学委员会检验专业主任委员、军队药品审评专家库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医学检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在生化、免疫、临床检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基因工程药物等分子生物学领域有较深造诣。开展了临床需要的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的基因、免疫、特种蛋白检查项目。近年来负责国家重大新药专项、全军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课题和空军总医院科研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94篇,SCI收录8篇,第一作者17篇。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负责国家二类新药“GM-CSF”的研究,获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参加完成的“肝细胞生长因子”获国家一类新药生产文号,“脑活素”获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参编书籍6部。
科室简介:
空军总医院临床检验中心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10月的空军总医院化验室, 2005年6月由原检验科、临床实验科和核医学科放免室强强联合组成。现今临床检验中心设有门急诊检验室、血液细胞室、凝血检验室、酶联免疫室、放射免疫室、生化检验室、体液检验室、免疫荧光室、基因诊断室等专业组,近年来承担全军“十五”课题5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1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多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三四等奖18项等,
曾先后出色参加了援越抗美、对越自卫反击战、唐山地震抗震救灾、“98抗洪”、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奥运会医学检验等卫勤保障任务,多次受到上级表彰。曾组派出人员远赴非洲赞比亚执行长达2年的医疗检验任务;还帮助非洲国家进行飞行员选拔体检。随着医院航空医学医疗体系的建立,空军总医院临床检验中心“为兵服务”的特色更加鲜明,中心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单位。
□本报记者王璐 张思玮
《科学与健康》:作为一所空军总医院临床检验中心主任,你觉得中心的特色是什么?
朱美财:空军总医院的临床检验中心是以保障空勤人员、老干部医疗和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为工作重点,除了承担军队、地方的常规性医学检验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飞行员的医疗检验工作。我们通过多年的检验实践筛选出一套含200多个项目的检验指标,应用于飞行员的选拔和医学检验,参加制定和修改了飞行员选拔体格检查标准,并完成了我国第一、二批航天员的初选检验任务。
由于飞行员、宇航员的工作性质要求,他们需要多科目的训练,而大幅度的运动量可能导致一些检验指标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检验人员清晰地判断出到底是因为训练,还是因为自身疾病导致了检验指标超出正常参考值。
《科学与健康》: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请你谈谈在科室管理方面的经验?
朱美财:医院的检验科室其实也就是实验医学的科室,它更偏重化学实验。从硬件层面上来说,现代化的检验器械、优质的检验试剂是保障检验结果准确的必备条件。而高素质的检验人员是科室发展之本,近几年来,我们中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的临床检验中心,这就要求科室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在这个方面,我们安排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去协和、北大医院等医院学习实用检验技术;派出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同时鼓励科室人员参加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继续深造。从而保证科室团队的整体规模水平的提升。
科室文化的建设也必不可少。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求知、学习的氛围。检验科室一般分为不同的组别,而不同组别之间对相关知识要求相差甚远。作为一名检验人员来说,既需要保持稳定,又要坚持流动。稳定是指要加深对本领域的认识和了解,流动是指要增强对其他组别知识的学习,力争培养成为一名“多面手”。
此外,我们临床检验中心通过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较好地培养了科室人员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科室的凝聚力、感召力、向心力。
《科学与健康》:对于社会上倡导的同级医院检验结果“一单通”,你持有一种什么态度?
朱美财:我还是比较支持这种做法的。在北京,几乎全部三甲医院和部分的二级医院都参与到了北京市临检中心组织的实验室室间质量评定。这基本上能够为实验室的检验结果的一致性提供保证。“一单通”不仅能够降低医院检验科室的工作重复率,还能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但“一单通”并不是万能的,这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有些医学检验的结果时效性很强,不同时间的检查结果可能就不一样,而检验结果的不同直接会影响病人的治疗。比如血糖的测定,在饭前饭后的数值就会不一样。此外,这还牵扯到医学证据保全的问题,比如艾滋病都有感染的窗口期,患者可能在一家医院检查的时候并没有发现HIV呈阳性,而到了另外一家医院后正好过了窗口期,如果这家医院没有做艾滋病的筛查的话,将来一旦发生了纠纷,就说不清楚了。
《科学与健康》:你认为如何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检验与临床的有效沟通?
朱美财:我们应该从最终目的来考虑这个问题,临床与检验最终是为了患者治好病。只是他们工作的先后顺序可能不一致。如果把医院比作为一个军队的话,检验科室就是侦察兵的团队,他们负责站在最前面获取疾病的信息,然后报告给临床。经过临床的治疗后,患者的诊治情况还需要检验结果的评价。
临床与检验的沟通并不困难,当检验科室有了新技术、新业务的时候,就要主动与临床沟通,告诉临床医生检验结果不同的参考值意味着什么,同时还要向护理人员讲解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检验与临床的确存在着误解,有时候临床医生会质疑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检验人员又抱怨临床医生开具的检验项目不合理。如何更好地解决呢?我认为作为检验科人员首先要自身把好质量关,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其次要提高自身的医学水平,除了日常的检验工作之外,检验人员还要懂得临床医学上的知识,这样与临床医生的对话交流才能站在相对同一条“起跑线”上。还要增加本领域的知识面,检验人员不仅仅要懂得检验结果的正常参考值是多少,还要知道不同的异常值意味着什么。
《科学与健康》:你认为临床检验中心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
朱美财:随着医学领域的纵深发展,检验科室需要在不断改进现有的检测技术的同时,又能积极开展新的项目,为临床诊断提供多元化的、可靠的、有价值的实验结果,促进学科全面协调发展。
我们作为空军综合性医院,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开展全面的检验项目。但由于样本量不足导致一些检验项目的开展受到了影响,也直接导致了整个科室的规模效益不高。同时,对飞行员、宇航员的身体检查是需要高质量的设备和试剂,中心又要兼顾到其他病人的情况,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要选择性价比较高的设备和试剂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责任编辑:labweb)
检验人员好比“侦察兵”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