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的“四化”飞跃

科技时空·30年发展 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内分泌诊室的门口,78岁的裴大妈坐在候诊的长椅上一遍遍翻看着手里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她20多年来的血糖变化。裴大妈说:“1984年查出糖尿病后,每次测血糖、尿糖都要到医院。现在我有了血糖仪,只用5秒钟就可以自己查出血糖结果。去医院时把自己监测的血糖指标告诉大夫,大夫可以很快为我调整降糖药物的用量,评估血糖控制情况。”       其实,检验学科的发展,不只是实验技术向小型化、简单化、床边化发展,更多体现在自动化、标准化、人性化、分子化上——   □本报记者  王  丹□   “洗刷后反复使用的玻璃试管、消毒后反复使用的刺血针、自然光源显微镜、玻璃片、记号笔、闹钟、成捆的刻度吸管、手写的操作卡、冰箱、孵育箱、离心机……”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检验科主任王清涛的记忆里,30年前的检验科用“简陋”二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从与强酸、强碱和酒精灯相伴的工作模式到全自动实验室的“闪亮登场”,从“躲”在检验窗口后的朦胧面孔到站在患者床边的检验医师,从“实验室”到“检验科”再到“临床医学实验室”的名称蜕变,我国的检验医学已发展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医学领域重点学科。   自动化:时间一小步 历史一大步   1982年,丛玉隆是北大一院一名普通的检验师,显微镜下的小视野几乎是他的整个世界。“当时我们最常做的就是血常规,在镜下用肉眼在计数板上计数血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然后用笔写到化验单上。由于所有步骤都是纯手工劳动,化验一个病人的血常规至少需要20分钟。”   现任解放军总医院检验中心主任的丛玉隆,回忆起30年前的工作片段仍很感慨:“现在全自动化的仪器只需1分钟就可以报出10余项血象分析的结果;血培养在上世纪80年代至少要花4天或者更长时间,而现在最快只需几个小时;结核菌培养,过去一两个月才能出结果,现在利用荧光抗体检查,几分钟就能完成。这些在以前是完全想不到的。”   检验速度的提高只是检验学科发展的外在表现之一,背后是几十年来科学知识的积累、实验室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丛玉隆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一般实验室只能进行血、尿、便三大常规的检测,在大型医院也只能进行血糖、蛋白定量等20余项检验。而现在,市级医院的检查项目至少有几百种。如今大多数医院应用的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已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对接,门诊患者可以自助打印自己的检验报告,医生可以在诊室看接诊患者的检验结果。        标准化:为“一单通”提供保证   1984年夏日的一个下午,在北大一院里,一位外科医生拿着一张凝血酶原时间报告单来找丛玉隆。“凝血酶原检测结果18秒。”丛玉隆反复琢磨着报告单上的数据,是手误还是其他原因?“结果比正常值延长了8秒。这意味着手术极可能发生大出血,和医师描述的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很大出入。”丛玉隆满腹疑惑,决定再查一次。而这次的结果完全正常。问题出在哪儿?丛玉隆从标本采集源头开始追查。原来这份标本是夜班护士在凌晨5时采的,但搁在护士台就忘了,直到下午才送。当时正值夏天,结果就出现了如此大的误差。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测,丛玉隆抽了自己的血,分别放在不同温度环境中继续求证,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值越来越长。于是,丛玉隆给临床立了规矩:凡是做凝血酶原时间的标本,必须在标本采集后两三个小时之内送到化验室(室温条件下)。此后,丛玉隆围绕13个凝血因子和温度变化的关系得出的研究结论,成为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   医学检验的标准化就是通过无数个“凝血酶原事件”建立起来的。现在很多患者用同一份检验报告就可以在各大医院“通行”。2006年,北京市在国内较早地实现了部分检验结果通用和互认,市内共100多家二、三级医院已经在30多种项目上实现了“一单通”。这在30年前甚至10多年前都是无法想象的。如今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单通”是医学检验标准化成就的最大见证。         人性化:检验医学理念的变化   实际上,检验学科的发展更多体现在检验医学理念的变化上。上世纪90年代以前,医院检验科从事检验工作,医生或病人把标本送到实验室,再将检验结果报回临床,被称为“医学检验”。上世纪90年代后,实验室工作不再是机械的标本检查,要综合病人变化、临床诊断,结合数据做判断,还要对临床医生得出的试验诊断提供咨询。这被称为“检验医学”。   丛玉隆告诉记者,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不仅是一个词汇顺序上的变更,对学科发展理念、服务模式、工作范围、知识结构都有深远的影响。过去的检验科是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而现在的检验医学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例如过去的血小板功能试验,为病人采集了标本,结果报给医生就完事了。现在不同了,医生开出血小板功能检测项目,检验医师就要首先提示医生询问病人,在做该检验前一周内是否服用过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如已服用阿司匹林,则需要限期停药后再取血做检查。   分子化:医学发展的坚强后盾   耳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病。据统计,约60%的新生聋儿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减少耳聋的发生重在早期的预防与干预。2004年,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从而确定了导致中国大部分遗传性耳聋发生的3个最为常见的基因,对这些基因进行检测可以诊断近60%的遗传性耳聋。检验技术的与时俱进为以遗传性耳聋为代表的遗传性疾病的及早诊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外,用胰腺导管收集的胰液标本,或从经皮针刺胰腺活检或吸取物,进行K-ras点突变分析,可以用于胰腺癌早期诊断。以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mRA为标志,用基因诊断技术通过搜寻血液循环中游离存在的微量癌细胞,可以诊断早期前列腺癌。由于70%的结肠癌患者、50%的肺癌患者、40%的乳腺癌患者会出现p53突变,因此,从肿瘤脱落细胞中检测p53位点突变,已成为上述肿瘤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和帮助选择治疗药物的新途径。   丛玉隆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逐步开展,检验医学的分子化发展必将成为医学前进的坚强后盾。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