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炯
1月8日至11日,由《医学参考报·检验医学频道》主办的首届“检验医学论坛2010”在冰城哈尔滨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组委会不但邀请了包括巴德年、曹雪涛、陈香美在内的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到会作精彩的报告,而其设置的研究生论坛更是吸引了大批未来检验医学领域的生力军而东——在校研究生的参与。可以说,“检验医学论坛2010”是一次检验医学界老中青三代的盛会。
新专业委员会吸收企业编委
论坛宣布成立“生化检验与临床”和“分子诊断与临床”两个专业委员会,其中生化检验与临床专委会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下简称北大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徐国宾担任主任委员。资深专家委员会由北京市临检中心主任王清涛、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主任田亚平、北京医院检验科主任郭健、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评室主任王治国和北大医院肾脏内科医疗主任左力组成,上海华山医院副院长吕元任名誉主任委员。分子诊断与临床专委会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检验科主任姜晓峰担任主任委员,美国密苏里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临床诊断实验室主任Shihui Yu任专委会顾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委会吸收了企业委员,包括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乐斌、上海复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医学诊断事业部总经理朱耀毅、北京鑫诺美迪基因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峰在内的一批中外企业的负责人当选企业编委。
本次论坛还设有IVD产品的展览,有40余家企业参展。检验医学的进步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在技术的产学研用各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次活动,加深了企业与科室的沟通与交流。
检验界期待争鸣
大会顾问、卫生部临检中心原主任杨振华表示,论坛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让检验界的同道有效的交流、争论并且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杨振华觉得,百家争鸣是好事,希望已经成立的协会、学会能更加活跃,多搞学术活动,因为没有争鸣就没有发展。2009年,杨振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呼吁检验界要重视不确定度的研究,提出不但要报告结果,还要计算出不确定度。这些文章在检验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杨振华透露,他还准备在检验界倡导更多的争论:比如实验室认可究竟是CAP好还是ISO 15189好,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美国的CAP好,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欧洲主导的ISO 15189好。再比如关于分子生物学是否很快应用于临床,有人认为马上就可以预测疾病,有的说至少50年后才能达到预测疾病的程度。
生化与免疫、分子生物等专业组相比,学术交流不算活跃。虽然免疫、分子生物学相比生化是新技术,但是它们不如生化成熟。比如在溯源问题上,生化已经有了相对系统的溯源方法,免疫却还没有。而分子生物学虽然是最前沿的检验专业,但是现在不同IVD公司的检验方法繁多,对于哪种方法最好检验界尚无定论。
与会专家报告精彩
日本旭川医大临床检查医学教授伊藤喜久从事白蛋白标准化多年,受日本临床医学会委托,正在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溯源工作。虽然遇到很多问题,但现在已经达到预期目的。在题为《尿微量白蛋白免疫学测定:从样本采集到定量分析的标准化》的报告中谈到,同一样本在不同实验室检测出相同的结果,有助于互认。报告中介绍了他的小组在为血清蛋白的溯源制备标准的参考物质,选择高质量的免疫检验方法,让不确定度和准确度逐级传递的研究。特别是提到了一些我国检验界尚未注意到的干扰因素,如精液对尿液白蛋白检测值的影响。
山口大学医学研究生院教授市原清则在报告中介绍了临床检验参考值的研究。很多检验项目存在明显地域差距或性别差异,要分设参考值。市原清介绍了研究中对不同项目的性别和地域差距的调查测定值并分析造成原因。研究表明,三分之一的项目存在地域差异要分设参考值,但大部分在日本国内不存在地域差异。他认为可以设置不同级别的参考范围,如亚洲范围、民族范围、人种范围。对于可溯源的项目,可以得到全球的参考范围。这是一项很艰难的研究。因为调查需要的120个健康人样本很难找,需要多实验室合作,但这些实验室还需要采取同样的检验方法。
本次论坛的大会主席王清涛在谈到论坛特点时说:“其一是讲座内容丰富多彩。检验医学专家、检验科主任、专业骨干、企业家、研究生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战术进行了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的充分学术研讨。其二是由《医学参考报·检验医学频道》编委、顾问、特约专家与与会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并在会后设置答疑和咨询环节。其三是举办了检验医学相关用品的展览,以期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体现论坛的主旨:跟踪检验医学的发展动态,传播新技术、新方法。”
(责任编辑:labweb)
检验医学论坛2010在哈尔滨举行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