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林:《新时代更需要新医学的指导》
中华检验医学网特约报道员管佩钰报道。2016年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贺林院士做《新时代更需要新医学的指导》大会报告。
贺林院士首先对精准医学的背景进行了介绍,指出自去年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精准医学计划”以来,“精准医学”概念席卷全球,似乎预示着,精准医学的时代已经来临。但贺林院士强调,美国版的精准医学不应在中国的土地上照搬照用,而是需要根据具体国情,发展好中国版的精准医学。
贺林院士深刻分析了目前面对复杂疾病的诊疗上医生依旧显得力不从心的主要原因:无法看清和解决疾病深层的问题。以此为出发点,贺林院士指出基因检测技术的出现为复杂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带来了福音,国家也加大了对此技术的支持力度。而在基因测序转向临床应用的过程中,遗传咨询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遗传咨询主要是根据遗传基因,来诊断人可能会发生的疾病,比如癌症风险预测等。美国、加拿大等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遗传咨询体系。而我国这方面还处于缺失状态。在疾病多发、很多又无法治愈的困扰下,人类启动了伟大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计划带来了海量的基因组数据和信息,在遗传咨询的纽带作用下与对应的临床疾病特征有机结合后,使人类战胜病魔具备了可能。这就是“新医学”要做的事。
最后,贺林院士总结到,精准医学是新医学的基础,遗传咨询驱动新医学的进程,而新医学才是解决人类健康的钥匙
授课后,大会主持人郝晓柯,王成彬为贺林院士颁发中华医学会证书。
Alan Wu:《提升临床实验室检测的价值》
中华检验医学网特约报道员舒安琴报道。9月23日上午,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邀请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检验医学教授Alan Wu作了《向公众倡导临床实验室检验价值》的专题报道。
Alan Wu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并在哈福德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目前是旧金山全科医院临床化学和毒理学实验室主任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检验医学教授。他目前是Clinica Chimia Acta的共同主编。他在同行评议的出版物发表文章350余篇。 他还出版了多本书籍/科普书(包括“毒理学!因为你不知道的东西可以杀死你”,“隐藏的刺客。当实验室测试出现差错”,“微生物学!因为你不知道的东西会杀了你”和“表现改进药物和掺假”),这些书是帮助普通公众使用临床实验室检查来管理住院中毒患者。
临床检验是针对患者特定的临床问题制定治疗决策所需的客观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病例中大约70%的信息来源于临床检验数据。 196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用于医疗开支,并且此项支出稳步增长,2014年达到17.5%。美国是世界上此项支出最多国家。相比之下,英国的医疗支出占GDP的9.1%,德国为11.3%,中国为5.5%。美国的医疗支出将在未来几年出现下降,而中国的医疗支出将会增加,直到它接近美国的水平。如今的美国将减少医疗支出预算,中国在未来几年内也可能出现缩减。由于没有认识到临床检验的最大价值,它将成削减预算的领域。最有效的防御措施是使广大群众理解临床检验对于他们的医疗结局的价值。一种方法是实际上促使患者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采取积极的方式参与到与他们健康与疾病相关的医疗决策过程。通过互联网,患者有机会看到他们的大部分临床实验室检验结果,同时可以阅读并了解这些发现的重要意义。通过这种教育,患者更有可能提出关于医疗决策的合理性的重要问题。另一种方法是“讲故事”。这包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非医学相关人士解释科学和医学知识,并保证足够的吸引力来获得他们的注意力。如果更多的公众能认识到医学检验的价值,法律和政策制定者将维持或增加当前的报销水平。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以促进临床检验专业发展。
授课后,大会主持人崔巍,关明为Alan Wu教授颁发中华医学会证书。
胡必杰:《国际视野下思考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的提升策略》
中华检验医学网特约报道员舒安琴报道。9月22日上午,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作了《国际视野下思考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的提升策略》的专题讲座。
胡必杰,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主任,SIFIC 创始人。发表学术论文130 余篇,主编《医院感染学》等专著10 余部。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副组长、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联合会(INICC)理事、国家卫生与计生委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华临床感染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副主编、《中国感染控制杂志》副主编。
世界卫生组织援引《全球抗菌素耐药回顾》报告显示,到2015年,抗生素耐药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死亡。如果任其发展,可累计造成10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在中国,医学生的感控教学,已落后于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目前的情况,胡教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了医院感染管理的提升策略:
1. 重视岗位能力训练,让懂感染的人来负责感染管理;
2. 升级医疗操作常规,让基础感控技术全面融入SOP;
3. 出台配套政策法规,保障循证感控措施的实施;
4. 融入ASP 管理团队,促进抗菌药和耐药菌专业管理;
5. 树立正确感控理念,科学对待处置感染暴发事件;
6. 培养“微生物思维”,倡导精准科学的感染预防措施;
7. 扶持感染防控研究,促进感控团队的全面能力建设。
授课后,大会主持人郝晓柯,王成彬为胡必杰教授颁发中华医学会授课证书。
Maurizio Ferrari:《P4 Medicine: Predictive, Preventive, Personalized and Participatory.A new trend in Laboratory Medicine》
中华检验医学网特约报道员管佩钰报道。2016年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邀请圣拉斐尔大学临床病理学Maurizio Ferrari教授做《P4 Medicine: Predictive, Preventive, Personalized and Participatory. A new trend in Laboratory Medicine》大会报告。
Maurizio Ferrari教授从基因组学入手,强调在后基因组学时代,了解哪种人患哪种疾病比人群患有哪种疾病更为重要。Maurizio教授介绍了人类从受精卵到死亡的个体化基因医学的过程和特点,指出未来基因组学面临的机遇是制订最优的和必要的个体化和自动化的预测和管理模式。而个体化医疗指的是一个依据临床特征、遗传背景、基因信息和生活环境对个体进行医疗保险服务的研究领域。它是以证据为基础,针对单个患者,从健康到疾病的连续、综合、协调的医疗保健服务。其取决于多学科医疗团队协作,共同促进健康和社会福利、病人教育及满意度和定制的疾病预防方案、检测和治疗。
Maurizio教授同时还介绍了“用病人的遗传背景信息解释/预测药物反应”的药物遗传学,指出药物遗传学可以用于同伴测试,记忆药物可以帮助哪些病人,哪些患者不会收益,升值可能会受到伤害。
最后,Maurizio教授总结了数字化革命和系统医学的融合引导P4医学和复杂性的解密。对于预测(Predictive),可通过DNA序列和多参数测定揭示可能的健康史;对于预防(Preventive),可通过系统的方法设计治疗性和预防性药物和疫苗,促进健康;对于个体化(Personalized),因个体具有独特的人类遗传变异,可以通过授权个体治疗,患者将自己控制数据分析。对于参与性(Participatory),患者驱动的社会网络是P4医学的驱动力。为了开拓未来的预测医学,社会必须访问病人的数据并将其提供给生物学家。因此病人、医生和医疗保健社区的P4核心就是它的医疗保健。
授课后,大会主持人崔巍,关明为Maurizio Ferrari教授颁发中华医学会证书。
(中华检验医学网独家新闻报道)
(责任编辑:陈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