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发热查因中临床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
中华检验医学网特约报道员管佩钰报道。2016年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做《发热查因中临床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专题演讲。
张文宏教授介绍了发热的概念、原因以及导致不明原因发热病原体的种类,指出已报道的可引起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超过200种,其中感染性疾病是重要的病因,导致不明原因发热常见的病原体与疾病有:肺外结核(肾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结核)、腹腔脓肿、盆腔脓肿、亚急性心内膜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少见病原体与疾病包括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虫病、伤寒等;罕见疾病与病原体则包括李斯特菌、耶尔森菌和布鲁菌病,周期热、兔咬热、慢性Q热、猫抓热、EB病毒感染、疟疾、钩体病、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感染性动脉瘤、莱姆病、利什曼原虫病、锥虫病、旋毛虫病、植入物感染等。
张文宏教授从种类繁多的病原菌入手,强调实验室检查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常见炎症指标和常规检查,临床医生可以有基本的方向性判断。
最后,张文宏教授总结到,病因的精准诊断与精准治疗无疑更代表了临床诊治的方向,从病原体培养、免疫学诊断、以及各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新技术均为疑难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奠定了精准治疗的基础。
授课后,主持人马筱玲,吴文苑为张文宏教授颁发中华医学会证书。
徐英春:艰难梭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中华检验医学网特约报道员管佩钰报道。2016年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邀请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徐英春教授做《艰难梭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专题演讲。
首先,徐英春教授介绍了艰难梭菌感染的概念,指出艰难梭菌感染是由致病性艰难梭菌过度繁殖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并释放毒素引起的肠道感染性疾病。CDI 通常由长期或者不正规使用抗生素引起,轻者引起腹泻,严重者引发伪膜性肠炎,且常伴有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等。
徐英春教授认为对艰难梭菌的实验室诊断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采用CCFA培养基厌氧培养。敏感性较高,周期较长,不能区分菌株是否产毒素,主要用于流行病学分型研究或者用于暴发流行调查;(2)谷氨酸脱氢酶(GDH)检测 GDH 是所有艰难梭菌高水平表达的代谢酶,可作为一种高度敏感的初筛试验。GDH试验阳性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测毒素;(3)细胞毒性试验时,需要将粪便滤液加入细胞悬液后观察细胞病变效应,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但操作繁琐不适宜临床常规检测;产毒素培养时,培养阳性后用菌株检测其是否产毒素。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操作繁琐,不适宜临床常规检测;而毒素检测时,常用酶免疫方法检测腹泻粪便标本中的艰难梭菌毒素,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周期短,但敏感性较低。(4)核酸扩增技术 采用PCR 方法检测患者粪便样本中的毒素基因。该方法敏感性高、但成本也高。
最后,徐英春教授总结了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方法。首先是内科治疗:(1)无症状艰难梭菌携带者:不需要任何治疗。(2)轻-中度感染:口服甲硝唑。(3)重症感染:口服万古霉素。(4)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第一次复发时仍可采用原来的治疗方法;重症感染者可以换用万古霉素;第二次复发时应给予万古霉素并逐渐减量配合脉冲式给药模式或大便菌群移植。同时,内科治疗其他药物包括免疫球蛋白、利福昔明、替加环素、非达霉素。外科治疗:如果患者出现艰难梭菌感染导致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内科治疗无效、重症感染性休克等,即应今早开始外科干预,如结肠切除。
授课后,主持人马筱玲,吴文苑为徐英春教授颁发中华医学会证书。
(本文专家授课图片由洛阳市第一中医院陈众主任提供,致谢!)
(责任编辑:陈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