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界高层对话,共谱检验发展之路

粤:王  前(广东省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港:李伟振(香港医务化验学会)澳:郭昌能(澳门诊疗技术员协会)
前言:2008年11月21-23日“2008粤港澳检验医学学术大会”在广州举办,定向点金《临床实验室》作为唯一特邀媒体支持单位,对本届会议进行全方位、全程跟踪报道。本刊有幸邀请到本届大会主席王前先生、李伟振先生、郭昌能先生分别代表“粤港澳”检验界进行三方会谈。三位分别代表三地检验界高层,可谓是一场“高端对话”。
本刊记者:粤港澳两岸三地会议在广州珠江宾馆召开,作为三地代表,请三位会长分别谈谈对会议的感想。王会长:粤港澳会议筹备将近两年,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粤港澳三地学术交流会议。之前举办的小型会议以座谈、感情交流为主,因为三地之间联系密切语言同源,交流较多。以此为基础希望面对更多三地检验工作者,提升交流层次。
    筹备过程中,两岸三地各界会长多次协商,探讨主题,三地共同关心的话题是临床实验室的规模化管理,管理过程中独立实验室如何运作,香港与澳门的经验,独立实验室方面长期运作经验,而内地独立实验室近几年才有所发展。独立实验室成立后如何发展,如何适应医疗市场经济发展,如何适应医改,我们共同探讨。选择此类大家关注的话题,进行探讨。
    广东与香港澳门接触较多,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提出,将广东作为桥梁,连接内地与香港澳门。若平台形成,向内延伸是内地包括相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向外借助香港、澳门两地延伸至东南亚、泛太平洋,使内地与国际更好的交流。粤港澳是一个窗口,搭建交流的平台,这是指导思想。真正的第一次还不成熟,,形式基本固定,一年或两年一次与国际相似学术会议错开。这次会议确定之后三方非常重视,分别以代表团形式参加会议,香港代表团,澳门代表团,13个分团组成的广东代表团。广东省医学会常委或主任委员作为召集人负责挑选能够展示学术水平的论文,组织二级医院及以上医院检验科或实验室主任参加,编排体现地区人文文化的节目将学术交流与文化交流结合,氛围活跃。
    这个模式是成功的,通过特邀嘉宾丛玉隆教授、尚红主任等各位发言,向与会者介绍内地发展指导思想,解读实验室管理,生物安全防范,管理者与团队建设。吴健民、仲人前、郭健等各位讲解热点问题向各位与会者传递的信息包括国内检验的发展阶段,希望各基层医院跟上发展的步伐,希望各基层检验科或实验室树立实验室管理规范化的理念。文化交流中,香港的二胡独奏,澳门的特色演唱,广东的瑶族舞蹈、传统粤剧、舞狮各具地区特色,地方风格。
    这是一个大平台,与之呼应的是粤桂琼这个小平台——广东、广西、海南。三地文化同源,符合企业区域划分原则,区域性与地区性会议的作用虽不同,但如同左右手缺一不可,尤其是粤港澳会议,成为真正联系内地与国际的交流平台。
    通过此次会议交流,我们明确了一些热点问题,临床试验室规范化管理中政府如何主导,实验室ISO15189认可的条件与CAP认证,三方建立何种统一模式适应三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医院的认证与管理,内地独立实验室如何适应医保医改后社区医疗与全科医生普及化,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分化明显。私立医院不断增多的趋势,如何与企业R&D部门合作等。李会长:这次会议令我印象深刻,正如王会长所讲,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交流于多年前便已开始,香港是比较发达的地区,我们英语水平好一些,与外国沟通、交流较多,因此很多内地医生来香港工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互相了解、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地水平不断提升。通常,这个行业注重资金、人才、技术,以前内地实验室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很多问题已被解决,整体水准提升很快。通过粤港澳会议这个平台,使各地专家充分交流,以前主题为技术的提升,未来将以长远发展为主,分享经验,以不同发展空间为基础探寻相同的发展模式,将诊断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化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检验的人并非全部是患者,包括进行健康检查、记录健康状态的公众。目前体检中心已将重心放在疾病预防方面,不单单是治疗、更多的是预防。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使检验发生转变,让社会公众自我收益最大化。
王会长:我赞同李会长的想法。之前交流是因为语言等障碍,在某种程度上相对单一。现在我们搭建这样的平台,双方进行平等对话,目的并非只有学习而是要展示自己,香港与澳门展示自己,内地也在展示自己。郭会长:粤港澳是“三足鼎立”的伙伴。华人论坛由内地、台湾、香港共同组织,但没有澳门。为什么?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以前澳门是葡萄牙殖民地,香港是英国殖民地,葡萄牙政府不允许中国人担任政府要职,部分基层技术人员由中国人担任,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名技术人员被称为检验师,而被称为诊疗技术员,“一个天一个地”完全不同,但却做相同的工作。因此澳门没有检验师,这就是华人论坛没有邀请澳门的原因。
    在我记忆中本届粤港澳为第二届,澳门举行第一届后由于SARS而暂停,现在大家共同提出重新恢复粤港澳会议。在发展中,澳门遇到的问题与香港遇到的完全一致,如何留下客户与员工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与香港不同澳门面积小、人口少,所以澳门发展检验事业困难重重,人口少,病例也少,因此通过粤港澳这个平台寻求澳门检验事业的发展方向,使我们检验的水平升高。与内地多多互动,走出发展瓶颈。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在澳门做检验要考虑成本支出与收益,病人会对比澳门与内地的收费情况,如乙型肝炎检测,澳门90元,内地19元,选择便不言而喻了。因此拓展私人化验所的生存空间势在必行,希望通过粤港澳会议将我们的理念与各位进行深入沟通。香港拥有很多化验所,2000名专业化验师,而澳门只有250位,专家数量更少,因此某种程度上我们并不知晓外面的世界。通过这个会议我们得到了香港与广东的经验,开阔眼界。澳门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共150万,来澳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是澳门检验的主要板块。现在出现问题了,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大量投资公司撤资,工程停工,是澳门检验面临的又一难题。
王会长:郭会长,目前的会议没有探讨此问题,这为我们带来了新的主题,学术交流之外,还可探讨商业运作相关问题,内地市场潜力巨大的,医疗保障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看病难、看病贵体现在基层,尤其是相对落后地区,独立化验所、私人化验所等也无法满足,这是机遇为运作商业提供基础,内地检验机构委托,香港与澳门相关机构在内地设立分支机构。运用成熟的商业模式拷贝私人化验所,设在人员密集地区,满足部分需求。三地人员交流愈加频繁,劳务输出,观光游客,内地与港澳居民持有效证件便可自由通行大量流动人口的疾病检查、诊断与治疗被我们所忽略,是另一个新主题。三地学术发展互相促进,分支机构与服务也可相互延伸,结果与报告可互认。其实内地的学术影响早已延伸到香港、澳门了,我读大学的年代便广泛流传中山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可到香港、澳门开诊所,对方认可。如果两岸三地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报告可互认,将大大推动三地人员交流。
本刊记者:谈到互认,香港与澳门也进行ISO15189认证吗?两地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李会长:化验所在原本框架下通过条例进行管理,目前有些问题正在改进,有些问题也许可通过认证纠正,但认证的原则是自愿性而非强制的。根据商业运作理论进行认证代表支出增加,但并不代表竞争力随之提高,因此经营者便会考虑成本与收益。这是重要的商业原则,在香港认证的发展并不顺利。检查结果互认,代价是认证。如果ISO15189是强制性认证,互认就很容易,如果自愿,便不会重视ISO 15189。
    发展要看市场对认证的接受程度,如果ISO 15189是强制性那就顺利了。如果认证与不认证都可提供同样准确的结果,为什么要提高成本做认证呢?为什么不做不需要认证,结果同样准确的化验所呢?在质量上区别明显,结果便不同了。
本刊记者: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使地方医院自觉自愿进行认证,认为得到认证与得不到认证差别明显,认为在认证后实验室发展将更好。李会长:香港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两岸系统与制度差异很大。内地检验在医院检验科或实验室进行运作与规模完全不同。香港大多是私人化验所,患者数量有限,较易运作。香港共一百多家私人化验所,主要负责基层医疗,公立医院负责重症、疑症治疗,定位不同。本刊记者:尚红教授在生物安全性问题中提到内地,统一打包、统一运输、统一处理医疗废物。香港如何处理生物废物,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的规定统一,还是自成体系?李会长:规定还在探讨中,香港专门医疗废物回收公司。根据政府的要求,对医疗废物处理没有立法,检验中心位于公交生活区域,医疗废物集中收集、集中深埋。具有生物危险性的,彻底消毒后处理;不需消毒的可直接深埋。香港实验室生物安全发展相对较,逐步走向规范化,采用特别措施处理实验废物,通常由卫生处统一收集与处理,可保证处理质量。
本刊记者:科研经费由医院、政府拨款与自筹经费组成。在内地,部分科研项目由医院检验科或实验室承担,那么香港与澳门的科研项目是由检验科还是专门科研机构承担,科研经费的来源呢? 郭会长:澳门国际科技基金会,如果你的科研成果对澳门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将计划书提交给该基金会,经过基金会审查、讨论,论证研究是否有用。我在年初进行肺炎研究,研究经费大概需要50万元,将研究特点与可为特区政府带来的益处写入计划书中,便得到经费资助。这是研究经费来源之一。澳门基金会,也可提供经费资助。进行某项研究时可与澳门临床医生达成协议,将病人样提供给我们丰富我们的参考资料,可进行综合分析。澳门某个情况2003年我调查澳门发原体感染情况,从临床医生那里获取更名的样本,便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更具权威性。有时也与企业合作,企业提供检测试剂盒,我将研究结果回馈给企业。在澳门,我们与公立医院的研究中心进行合作,使用它的设备与场地,双方配合共同研究。王会长:内地同样做的,条件并不理想时与另一家医院的实验室或检验科进行科研合作。李会长:香港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与企业提供。技术革新主要在公立医院进行,企业一般与私立研究机构进行临床实验,资金由政府提供,设备由企业提供。发展香港是国际化城市,科研人员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这种国际交流是研究发展的推动力。不断累积使香港在某些重要领域可与世界水平媲美。郭会长:粤港澳说明粤最强香港其次澳门位居第三。澳门地区性较强,做事框架较多。李会长:香港资金充足,资源充足。
本刊记者:内地以再教育、会议等方式促进学术发展,两地以何种方式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李会长:香港医学化验管理委员会由五部分组成包括教育。我们觉得继续教育非常重要,毕业生对医学的理解有限,需要不断累积经验,不断提升学术水平,他们自愿进行自我升值。我们构思是每年参加学术会议,累积一定数量的学科分数。并非强制从参与,我们会在固定时间统计个人的学分,国内外会议,包括粤港澳会议。通过会议交流提升三地实验室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技术水平。企业在港推广商品,邀请国外专家,举办交流会、座谈会,我们也参与其中,借助企业的技术优势,提高自身技术。本刊记者:香港与澳门更注重国际,我们注重国内。王会长:美国AACC的参与方式以个人或企业为主,真正由医学会或地方协会组织参与的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外平台。李会长:在香港英语比较普及,与国外交流比较顺利,这是语言优势。目前内地情况有所转变。郭会长:在澳门进行检验基础教育相对困难,主要与我们的身份相关,诊疗技术员涉及六个不同专业,检验、放射、物理治疗、病理等等,基本是本科毕业生,但在澳门硕士、博士也只是普通的诊疗技术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技术水平就无法提升。政府部门并不改变不合理的地方,维持原样。我们参与内地、香港的相关条例,与管理部门协商,但他们的不作为只能使我们维持原状。本刊记者:在澳门病理与检验科分离吗?郭会长:是的。王会长:我觉得这个平台已初步形成,可使三方互补。香港、澳门具有技术优势,交流优势规范性强。内地医院某些方面具有一定差距,但我们拥有人员优势,医学专业毕业生不乏博士生硕士生,这是人才储备的优势。因此平台的搭建可使三方各取所长,互相促进,探讨敏感问题。国内没有成功经验的领域,为何不将广东作为“试验田”,探讨香港、澳门的成功经验,初步共识达成后,可在广州先试行然后推广。香港、澳门可将广州作为服务延伸,内地的基地。这个平台既服务于我们三方,又服务于不同层面,这就是我们的初衷,既介于私人化验所与独立实验室之间,又与公立医院保持良好的协作与管理模式。
本刊记者:粤港澳会议是一年举行一次还是两年举行一次?郭会长:我想两年一次是比较好的,以前也是两年一次。王会长:基本确定是两年一次,但我希望通过调整将明年的华人会与澳门会融合为一个。李会长:几个会议原本是分开举行,粤港澳会议、深港澳会议、其它国际会议等,融合在一起有一定的优势,但细节、方向和目标并不完全相同。会议定位不同。我希望两年举行一次,粤港澳三地轮流举办。本刊记者:粤港澳会议是否邀请国内外嘉宾、专家学者,是否会成为国际化会议呢?王会长:我们想将此形式确定下来,以粤港澳为平台核心,可特邀嘉宾进行学术报告,但并不是粤港澳核心成员。粤港澳就如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样,居于核心地位,特邀团可作为有生力量参与其中。
后记:“高端对话”令我们更加期待下一届“粤港澳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使我们全面、真实了解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检验医学的现状与发展,希望检验界同仁能够在其中抽丝剥茧、探寻真谛、为我所用、另辟蹊径。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