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结果互认的实质是推动质量改进

检验项目水平是变化的,能互认吗?各个实验室参考区间不同,能互认吗?不同方法给出不同结果,能互认吗……

 

这些问题,自从卫生部2006年发布《关于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有关问题的通知》之后,就一直成为检验界人士讨论的热点话题。很多检验科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出支持的态度,但也存在着担忧与疑虑。

 

即便是一直致力于推动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卫生部临检中心主任陈文祥,也依然如此。

 

“检验结果的互认科学性在哪里?当前实施的可能性又是什么,我们应该采用何种机制确保检验结果互认取得实效呢?”陈文祥说。

 

互认不等于不做“重复”检验

 

回顾卫生部在推进检验结果互认的5年多的时间里,陈文祥觉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有效利用卫生资源,提高诊疗水平,降低患者就诊费用,简化患者就医环节,强化患者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身感受具有重要意义。”

 

的确,诸多患者在就医时明显地感觉到检验结果互认的便利之处。

 

“以前进一家医院,就要化验、拍片一次,现在看病时,医生都会让我拿出以前的检验结果作参考。”在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程老太告诉记者。

 

不过,检验结果互认这一政策,也使很多患者产生了误解。

 

比如,近年来,北京市卫生局所倡导在医疗机构之间实施“一单通”措施,部分患者就认为,“一单通”可以“行遍北京所有的医院”。一旦遇到医生要求进行再次检验时,他们心理就会产生一种反感情绪。

 

“检验结果互认并不是万能的,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比如血糖的测定,在饭前饭后的数值就会不一样。此外,这还牵扯到医学证据保全的问题,比如艾滋病都有感染的窗口期,患者可能在一家医院检查的时候并没有发现HIV呈阳性,而到了另外一家医院后正好过了窗口期,如果这家医院没有做艾滋病的筛查的话,将来一旦发生了纠纷,就说不清楚了。”解放军空军总医院临床检验中心主任朱美财说。

 

做不做“重复”检验,陈文祥认为,应该取决于医生对临床变化的判断。

 

互认以质量和安全为前提

 

其实,通过建立适当机制,促进检验结果互认,在国际计量界和实验室认可界早有先例。

 

在国内,陈文祥觉得,如果想推动互认工作继续深入开展,首先要选择那些稳定、质量可控和费用较高的检验项目。

 

“参加省级质控的项目,可在本省(区、市)内开展互认;参加国家级质控的项目,有条件的省(区、市)之间可探索开展互认。”陈文祥说。

 

而对临床实验室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除了作标准化努力之外,追求量值溯源也成为了它们的关注点。所有工作的终极目标,无外乎都剑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不过,有些通过努力可以逐步实现可比,但有些确实存在明显方法间差异,还有待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检验结果互认一定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保证科学性和可能性前提下严谨地开展工作。”陈文祥坦言。

 

比如,参考区间不同、方法间差异、基质效应以及分析前因素等原因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但这些原因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

 

但陈文祥还是充满信心。他认为,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是必要、科学、可实现的。“只要及时地总结经验,进一步明确工作机制、程序和组织形式,再依靠相关的技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会得以解决的。”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