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殡仪馆气氛凝重,白色的挽联横幅与覆盖的鲜艳党旗,更添哀思。北京大学医学部领导、医院全体院领导、干部职工以及青年医生、医学生们等数百人一同送别陶其敏教授。很多行业学会、兄弟医院、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医疗界的老专家、老前辈送来花圈或前来吊唁。
陶其敏教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用宽广的胸怀书写人生哲学;她平易近人、润物无声,对同事、学生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亲切如家人;她医术精湛、学识渊博,是杰出的医学家、科学家;她高瞻远瞩、德才兼备,为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事业倾注毕生心血。
她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永远的骄傲!
陶其敏教授,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事业的先驱,研制了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中国病毒性肝炎检验的奠基人,研发了中国第一套乙肝和丙肝的诊断试剂;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原北京医学院肝病研究室)的创始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曾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首任所长、名誉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北京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肝炎科主任;于2017年11月15日15点27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陶其敏于1931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51考取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时更名为山东医学院)医疗系,1956年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人民医院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陶其敏教授一生致力于病毒性肝炎防治事业。带领团队书写了多项中国肝病研究的第一。并先后荣获五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十余次省部级奖项;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女医师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极高影响力。
初试锋芒,结缘肝病研究
1958年,任住院医师的陶其敏被借调到了北京人民医院检验科,开始从事酶学、蛋白质的临床生化工作。1959年,陶其敏对Reifman及Frankel等转氨酶检测方法进行改良。1960年,她又对肝病患者的血清转氨酶进行系统分析,对其在不同肝病中的诊断价值,以及血清转氨酶变化与胆红素等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1963年,陶其敏任北京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当时转氨酶测定方法虽然能满足临床需要,但用血量大,难以用于大量人群的普查工作。考虑到临床需求和儿童患者的采血困难,陶其敏与同事们研发了一种适合于肝炎普查工作的超微量血清谷丙转氨酶目力测定法,并利用此法进行了普查工作,为我们国家开展肝炎普查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身先士卒,推动中国进入认识乙型肝炎的新时代
1972年,时任北京医学院副院长的汉斯•米勒教授到日本考察了刚研制出的乙肝病毒检测和诊断技术,回来后米勒教授召集了北京医学院几个附属医院的检验专家,提出希望我国能自主研发乙肝病毒检测试剂盒。已经担任北京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的陶其敏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1972年陶其敏随北京市医学考察团访日
经过四个月的苦战,终于探索出一套用国产分子筛层析表面抗原的技术,提纯出合格的表面抗原。用此抗原对动物进行免疫试验后,得到了特异性的抗表面抗原抗体,并通过反复研究制备出检测所需的合格的致敏羊红细胞。
米勒教授和陶其敏教授在进行超离
1973年8月,陶其敏和冯百芳等研发了中国第一套乙肝表面抗原免疫血凝法检测试剂盒,人民医院从此成为中国最早从事乙型肝炎研究和防治的基地,中国由此开始乙型肝炎的免疫学诊断。此后,陶其敏和同事们一起在全国各省、市举办了检验人员参加的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培训班,将这项敏感的测定方法向与会者做了介绍,使得这项科研成果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根据当时推广使用的乙肝诊断试剂在人群中的抽样检测,估算出中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0%左右。
陶其敏教授以专业敏锐的视野、敢为人先的勇气,放眼国内、面向世界,充分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与技术。70年代末,陶其敏等又在国内首创应用超速离心法从尸肝中提取纯化了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作为参比品交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填补了当时国家的空白,为进一步研制乙肝病毒检测诊断试剂打下了基础。此后在陶其敏的指导下,肝病研究所获得一株高效、稳定分泌的单克隆乙肝病毒PreS-2抗体的细胞株,从而研制出国内首创的PreS2、抗-PreS2的 EIA试剂盒,并制定了相应的试剂制检规程,载入《中国生物制品制检规程》。
肝病研究所研发的HBeAg Ab EIA试剂盒
在80年代初期,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陶其敏等根据最新的科技进展,在国内率先建立了HBV P、HBV DNA探针等乙肝病毒新型检测方法,二者均获得了北京市或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及时举办全国学习班进行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乙肝研究及早进入分子生物学领域。
率先垂范,开启我国预防病毒性肝炎之先河
在成功研发和使用乙肝诊断试剂后发现中国乙肝的高流行区,陶其敏意识到研制乙肝疫苗才是长远防治乙肝的关键环节。
1975年4月,美国科学家开始采用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制作血源乙肝疫苗,但国外报道的消息很简短,找不到制造乙型肝炎疫苗的文献以资借鉴。为找到适合的研究方案,陶其敏每天黎明即起,六点多钟就到了医院,吃过早点坐下来学习至八点钟上班时。就是用这样的零星时间,学习了包括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在内的基础医学,又学习了外文和基因工程学。通过反复实验研究,陶其敏等最终确定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提纯血液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再经过严格灭活的方案。1975年7月1日、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命名为“7571疫苗”。
1975陶其敏教授亲自注射研制的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
疫苗应用的第一步是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动物试验,大猩猩是仅有可感染人乙肝病毒的动物,但当时的北京医学院不具备这些条件。为尽快验证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陶其敏决定在自己的身上注射亲手研制的我国第一支乙肝疫苗。1975年8月29日下午,陶其敏打开冰箱,取出了一支疫苗,自己打开了安瓿,把疫苗抽进注射器里,避开了组内的同志,径直向注射室走去。她对注射室值班护士说:“请帮我打一针!” 值班护士是忠于职守,在没有弄清注射药物前,是绝对不会给任何人注射的。陶其敏解释说“放心打吧,不会有问题的!” 值班护士仔细检查了安瓿上的字样后,非常感动,按照陶其敏的要求,把疫苗缓缓地推进到陶其敏的体内。通过此后三个月的定期检查,始终没有发现异常,并且体内也产生了乙肝抗体,显示了疫苗符合设计制备要求。
随后进一步的扩大试验显示大部分健康人群注射了疫苗会产生保护性抗体,没出现不良反应,验证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后经上级部门批准,陶其敏对疫苗又做了五次较大的改革,先后在北京、江苏启东县和广西南宁地区进行了小量人群预防注射观察,其抗体阳转率可达92.3%,为我国使用血源性疫苗预防乙型肝炎开辟了道路。1980年,陶其敏被特邀出席在法国召开的第一届乙肝疫苗国际会议并发言。
血源乙肝疫苗研究成功之后,为便于大规模生产和人群中推广使用。根据卫生部的安排,陶其敏把自己制作乙肝疫苗的工艺流程无偿转让给了有生产资质的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1981年,陶其敏等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协作,进行乙型肝炎被动免疫的研究,并于1982年成功生产出特异性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开始应用于母婴传播及职业性感染的预防。这又一次为我国乙型肝炎的研究领域填补了空白,大大提高了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率。
上世纪80年代,接种乙肝疫苗
高屋建瓴 开启研、医、教、产相结合的肝炎防治格局
开阔的国际学术视野,敏锐的科研思路和注重临床研究,让陶其敏开始思考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的发展新规划。
1978年10月30日,陶其敏任在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和北京市科委支持下建立了北京医学院肝病研究室。1984年,北京医学院批准成立“北京医学院肝病研究所”,陶其敏任所长。此后于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2000年更名为“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1990年,肝病研究所开设肝炎科(现肝病科),陶其敏任科主任。1995年,经陶其敏申请,肝病科获批为卫生部临床新药药物基地,目前已经推广应用的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及两种干扰素药物均曾在此进行临床试验。1991年12月,经卫生部科技司批准成立“卫生部肝炎试剂研制中心”,从事肝炎诊断试剂的研发和生产,普及和推广病毒性肝炎的检验诊断,于1992年更名为“北京肝炎试剂研制中心”。
陶其敏教授带领着肝病研究所团队走出了一条科学研究与临床医疗、教学培训与临床实践、临床验证与研发生产为一体的发展道路,成为国内研究单位独特的标志,开启了我国肝病领域的新格局!
敏锐果敢,引领中国认识并有效预防丙肝
1989年,陶其敏敏锐捕捉到了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这一国际进展,马上组织开始研制我国的丙肝诊断试剂。
1991年开始进行了“八五”期间丙型肝炎诊断试剂的攻关,研制中国第一代丙型肝炎病毒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为提高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陶其敏和同事们又对HCV抗原多肽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造,使第二代ELISA试剂得到了进一步改进, 提高了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993年,丙肝诊断试剂被批准用于我国献血人员的筛查,大大减少了因输血造成的丙肝病毒感染。1994年,陶其敏的研究组又成功地表达了NS5蛋白,并用它来捕获抗HCV-NS5抗体,进一步提高HCV血清学诊断试剂的敏感性,建立了第三代ELISA试剂。此外,陶其敏率领团队建立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丙肝病毒基因检测及基因型和血清型的分型方法。
大家风范,永远激励和鞭策后来者
从1973年开始,陶其敏一直在肝病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工作,先后担任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多个项目的负责人和牵头人。开阔的国际学术视野,敏锐的科研选题和注重实际问题解决,使得陶其敏和同事们在几十年的科研中取得了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就。
陶其敏为中国肝炎病毒研究所作的诸多开创性工作,也产生了显著的国际影响,多次受邀参加国际著名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1993年,她作为国际咨询委员会的成员组织和参加第八届国际肝炎肝病学术会议,代表中国发言,介绍中国乙肝和丙肝的流行情况。1996年,她应邀参加第九届国际分子生物学研究会议,担任病毒学研究会议主席,介绍中国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陶其敏教授以她的大家风范和人格魅力,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病毒性肝炎研究与防治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陶其敏教授一直在教学与培训领域辛勤耕耘。几十年来,作为研究生导师,陶其敏教授治学严谨、育才有方,桃李满天下。她培养的学生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国内外病毒性肝炎和其他肝脏疾病的研究和诊断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们是陶其敏教授事业的继承人,进一步发扬光大陶其敏教授的为国家,为病人服务的精神。此外,她毫无保留的推广乙型、丙型肝炎的检测技术,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肝炎检测专业人员。
鉴于为阻断我国慢性肝炎病原体传播及诊断试剂研制做出的卓越贡献,陶其敏教授多次获得了的科技成果奖励:
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5次,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其它的省市级科研成果奖三十多次;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双文明标兵”、“优秀共产党员”、“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等等荣誉称号……并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在无数奖项和荣誉的背后,德高望重的陶其敏教授始终保持着谦和、淡定、乐观、宽容的心态。
陶慧济民泽被万代
其心赤诚率先垂范
敏行治肝普照医坛
陶其敏教授为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事业的辉煌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她的辞世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重大损失!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重大损失!
陶其敏教授为中国肝病诊断和预防事业的卓越贡献,永载史册!
陶其敏教授为中国医学事业树立的精神丰碑,万古流芳!
陶其敏教授安息!
(责任编辑:陈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