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冯立中 通讯员王红梅 钱迎迎)只要做一项简单的血清蛋白检测,便能准确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俗称“老烂腿”)的发病情况。医生可以据此为病人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治疗方式,有效预防血栓后遗症的发生。这种检测就是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检测结果可作为观察血栓变化重要的“标签”。近日,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进行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通过了专家鉴定。 据项目主持人、合肥市二院血管外科刘咸罗主任医师介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除静脉回流受阻引起患肢肿胀、胀痛、浅静脉曲张等临床表现外,还可因血栓脱落并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目前,临床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靠静脉血管造影。但静脉造影对人体有一定创伤,不宜多次使用。合肥市二院科研人员通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及临床病例的研究,发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24小时内,人体内的高敏C反应蛋白的血清水平开始升高,病情越严重,升高的幅度越大;随着治疗的进展,血栓逐渐消融,高敏C反应蛋白的血清水平也逐渐降低;如果治疗效果不佳,高敏C反应蛋白呈持续高位状态。临床医生可以据此项简便的检测结果,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准确判断,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责任编辑:labweb)
测血清蛋白可知“老烂腿”病情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