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活检有望应用肝癌诊断 临床产业化为时尚早

“已着手试剂盒产业化生产,预计10月中旬开始在我院防癌体检中心临床使用,重点检测对象是肝癌高危人群。”

资本、企业、科研界“垂涎”已久的液体活检,在肝癌早期诊断上小试牛刀。

10月10日,国际学术顶尖杂志《自然材料》发表了肝癌早期诊断及疗效、预后预测的新方法——通过检测少量血液中循环肿瘤DNA(又称ctDNA)特定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将肝癌的漏诊率降低一半以上,帮助医生发现更多早期肝癌患者。

这一技术属于液体活检,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徐瑞华,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张康共同带领的中美科学家团队历时5年完成。

徐瑞华表示:“我们已经着手肝癌甲基化试剂盒的产业化生产,预计10月中旬开始在我院防癌体检中心临床使用。重点检测对象是肝癌高危人群,如既往有肝炎肝硬化病史、肝癌家族史、罹患肝癌接受了手术等治疗的人群,进一步推广到常规防癌体检人群。”

除了肝癌,液体活检在过去数年里吸引了大大小小的资本、企业关注。各家企业或从海外引入技术,或自主研发,涉及的癌症种类繁多,发布的平台各式各样,已出现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但尚未形成明显的市场格局。

同时,作为新生事物,国内外获批的液体活检产品寥寥无几,在全球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产业整体处于科研探索、验证阶段。更关键的是,它随时可能被叫停,就像三年前基因检测临床应用突然被叫停一样。

早期发现新方法

“肿瘤液体活检技术将迎来一个全新时代。”《自然材料》的审稿专家如此总结此次科研成果。

裕策生物CEO高志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液体活检的主要商业应用在产前医学领域。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液体活检在肿瘤早筛、靶向用药指导和复发监控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甚至针对肿瘤免疫治疗的ctDNA-TMB检测也逐步兴起。”

液体活检是体外诊断的一个分支。按照检测样本不同,肿瘤分子诊断分为传统的组织活检和新型的液体活检。

相比之下,组织活检需要通过手术或者穿刺,获取肿瘤最有代表性部位的组织作为检测样本,这种获取组织样本的方法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而且有些患者的病情并不适合组织活检,因为有些肿瘤在受到手术扰动后,存在加速转移风险。该技术取样不易,也导致不能多次取样进行动态检测。

液体活检的出现让患者看到了曙光。其通过血液或尿液等对癌症做出诊断,优势在于能通过非侵入性取样,降低活检危害,甚至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目前液体活检的主要检测物包括血液中游离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ctDNA碎片,循环RNA和外泌体。

其中,肿瘤细胞凋亡、坏死后释放到血液中的游离DNA片段称为ctDNA。由于其携带与原发肿瘤一致的甲基化改变,理论上可以利用ctDNA的甲基化谱对肿瘤进行诊断。

但是,ctDNA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每毫升血液中仅有约20ng,相当于一滴水的一亿分之一,并且混杂在大量正常游离DNA中。如何在这么微量的ctDNA中检测单个碱基的甲基化水平,一直是困扰科研界的难题。

徐瑞华总结了科研取得突破的关键性实验技术:从少量外周血中稳定提取微量ctDNA的手段,提高甲基化检测必需的重亚硫酸盐的转化效率,甲基化探针设计使得高通量扩增和测序成为可能等。

另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具有丰富的肝癌病例来源。张康表示:“这个项目对1983例临床样本进行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临床样本量用于肝癌甲基化模型的研究。”

该研发成果应用于临床后,或许能降低肝癌早期诊断的误诊、漏诊率。

据了解,传统的AFP(甲胎蛋白检测)早期诊断肝癌的敏感性在60%左右,这意味着单纯依靠AFP检测只能发现60%左右真正的肝癌患者,漏诊率为40%;此外,AFP对肝癌的诊断特异性在80%左右,这意味着有20%左右的非肝癌患者会由于其他原因,如妊娠、慢性肝炎肝硬化、胚胎源性肿瘤、转移性肝癌等引起AFP升高,即对肝癌的误诊率为20%。

“甲基化标志物对肝癌的诊断敏感性为84.9%, 特异性为93.1%,这意味着漏诊率降至15%左右,误诊率更是降至7%左右,”徐瑞华指出,“我们的甲基化诊断模型还与患者的肿瘤负荷、治疗反应和复发密切相关,有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此次研究基础上,徐瑞华和张康所在的团队已开始收集临床上接受靶向治疗的肝癌患者标本,希望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具有疗效预测价值的甲基化位点,预测患者对靶向药物的疗效。同时,继续研究ctDNA甲基化标志物在结直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其他常见肿瘤中的应用。

大规模应用仍需时日

虽然研发取得突破,但“准生证”还在路上。

徐瑞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该肝癌甲基化试剂盒已经获得3个国家医疗器械备案证,另外一个正在申报中。其团队的研究合作方也在广州科学城建立了符合GMP标准的试剂盒生产车间,并完成了中试生产,预计今年12月大规模生产,届时年供应试剂盒100万人份。

产品刚刚取得科研突破、走在申报的路上、还需要积累大量的临床应用数据,这是液体活检从业者的常态。

四年前,液体活检伴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突飞猛进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国外有Guardant Health、Foundation Medicine、Pathway Genomics、Grail投身其中,中国有华大基因、吉因加、泛生子、燃石、海普洛斯等公司纷纷涉足。2015年,液体活检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为“十大突破技术”。

高志博坦言:“液体活检在不同方向上的成熟度不同,靶向用药指导较为成熟,也是基因检测公司争夺的热点。在资本的大力推动下,众多公司迅速推广检测产品抢占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获得临床监管许可证之后,竞争优势会更加明显。”

参与者众多,但正式获批的产品只有6个,包括FDA批准的三款液态活检相关的产品:杨森诊断公司的CellSearch、Epigenomics公司的Epiprocolon技术和罗氏的cobaseGFR突变检测试剂盒v2;CFDA批准的三款:杨森诊断公司的CellSearch,格诺思博公司的叶酸受体阳性CTC检测试剂盒、友芝友公司的循环肿瘤细胞快速染色液。

“液体活检技术本身面临一些困难,实现产业化之前先要解决基础研究和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像是假阳性率、ctDNA的来源鉴别、不同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性、如何确定拥有临床意义的 阈值问题 等。另外,检测标准和监管也是很大挑战。”高志博说。

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王海蛟则认为:“产业化难题主要是产品本身的标准和临床对产品的认可,是否可以进入临床路径和指南中。临床应用现在处于各个医疗机构的个性化应用阶段,没有形成共识。”

另外,产业链上游也面临技术壁垒。液体活检产业链分为上游的捕获、基因扩增、试剂以及仪器市场,中游是检测服务市场,下游数据市场。根据动脉网统计,目前国内涉足上游捕获市场的企业有13家,基因扩增相关企业6家,中游环节布局企业37家。

高志博告诉记者:“相比上游市场被国内外巨头企业垄断之外,中下游应用是个新兴市场,细分方向也很多。除特有的技术和数据之外,最重要的是做好终端服务。”

即便是攻克了技术关卡获批,临床应用的挑战也不小。根据2015年中国卫计委批准的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国内有临床应用资质的企业只有五家,其余皆为公立医院。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技师雷秀霞指出,液体活检的应用不仅面临技术考验,价格也是一大影响因素。“很多项目因为成本原因无法开展,而且富集技术还需要临床研究积累,纳米技术、肿瘤细胞标记技术也还不完善。”

即便如此,广阔的市场想象空间还是让资本、企业趋之若鹜,投资额也屡刷新高。证券公司Piper Jaffray测算,预计2026年液体活检市场容量将达到326亿美元,其中癌症领域286亿美元,未来10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保持在21.7%。

“行业还处于初创、早期阶段,没有明显的行业龙头。因为是热点,现在标的估值很高。”王海蛟说。
(责任编辑:sgx)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