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病毒基因位点突变不等于病毒变异

□本报记者 孟庆普□   “近日社会广泛关注的‘甲流’病毒变异,其实只是‘甲流’病毒的某个基因位点发生突变,病毒抗原并未发生变化。”在昨天卫生部召开的“甲流”防控媒体通气会上,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表示,对“甲流”病毒来说,这种点突变不是最近才发现的,并非公共卫生意义上的病毒变异,因此不会影响当前的公共卫生措施。   疫苗接种仍有保护力   舒跃龙说,流感病毒发生变异是必然的,不变是不可能的,这是由流感病毒本身的特性决定的。最近在挪威的两个死亡病例中分离到的病毒,在H1N1的HA基因222位氨基酸发生了D-G的突变。但是,这个突变不是最近才发现的。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墨西哥和美国早在4月初就分离到有同样变异的病毒。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大概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都分离到类似的病毒,包括D-G变异(由编码天冬氨酸突变为编码甘氨酸)和D-E变异(由编码天冬氨酸突变为编码谷氨酸)。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也监测到同样变异的病毒。中国内地最早是在6月,从一例英国输入的轻症病例中分离到类似变异病毒。浙江大学医学院和浙江省疾控中心在9月分别从另一例住院病例中分离到类似变异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流感病毒变异经常发生,只有极少数的变异可能导致其致病力、传播力和毒力的变化。目前发现的这种病毒变异是散发的、孤立的,个案病例之间没有关联性,病毒没有出现持续传播,病毒毒力和致病力没有增强。同时,病毒仍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即达菲)等抗病毒药物敏感。抗原研究显示,其抗原性与目前使用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株一致,疫苗仍然有效。   舒跃龙说,目前尚未明确这种突变的真正生物学意义,即病毒的这种突变可能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但以往研究提示,这个位置可能和受体的结合特点有一定关系。全球的科学家因此推测可能有两个影响:一是这个病毒可能会感染人的肺部;一是像H5N1一样,更不容易感染人。卫生部门将继续密切关注甲型H1N1流感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对病毒变异等重要情况进行分析,动态评估其公共卫生影响,及时、科学、妥善地应对重要情况。   变异病毒有四大特征   舒跃龙说,病毒变异一定要有公共卫生意义才能称之为变异病毒,“比如每年的疫苗组分,今年用的是布里斯班株,去年用的是佛罗里达株,可以说是变异病毒。”到目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对此次变异病毒的结论是,这种点突变的公共卫生意义有限,还需要进一步监测。 (下转第7版)(上接第1版)   舒跃龙说,具有公共卫生意义的突变有几方面特征。一是抗原性与疫苗株不匹配,也就是使用现在的疫苗没有意义了。这时候就要换成突变的病毒作为疫苗组分,每年的季节性流感疫苗株的选择就是这样的,变异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使用一个新的疫苗株来生产疫苗。二是这种突变可能导致病毒致病力显著增加。三是它的传播力更强了。四是产生了对目前使用的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需要改变临床用药指南。“至少符合其中一条,才是具有公共卫生意义的病毒突变。但目前发现的点突变还不符合以上任何一条。”   中国疾控中心疾控与应急处理办公室副主任余宏杰说,对流感病毒,包括“甲流”病毒,要继续加强对病毒本身的病毒学监测,早期发现抗原性变异、耐药性变异、致病性变异。一旦发生有公共卫生意义的变异,相应调整疫苗,使真正出现有公共卫生意义的变异病毒成为新疫苗的组分,使疫苗仍然有效。   病毒变异和抗药性不是一回事   “甲流”病毒变异和抗药性之间有什么关系?舒跃龙说,病毒变异是在血凝素蛋白上,而对达菲类的药物发生耐药性突变是在神经氨酸酶NA基因上。耐药的毒株和突变的毒株之间没有关系,两者不是一回事。   舒跃龙说,到目前为止,全球检测到“甲流”耐药毒株的比例低于1%。耐药毒株没有成为一个主要的流行株,但是耐药毒株有成为流行株的可能。“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抗病毒药仍然是有效的。”   余宏杰说,截至10月底,全世界共分离到39株耐药病毒,数量很少,而且没有证据证明耐药病毒在人群间传播。这些耐药株对扎那米韦(乐感清)仍然非常敏感,仅仅对奥司他韦(达菲)耐药。因此,这种耐药株的公共卫生意义有限,需要持续监测病毒耐药株的变化。此外,目前卫生部的指南已经不提倡采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重点是治疗住院和重症病人,轻症病例不提倡采取抗病毒疗法。这些策略会降低耐药性病毒出现的几率。但是,这些策略的公共卫生意义到目前为止也是有限的,因此重点还是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病毒变异的监测,包括耐药性突变和位点的变异等。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