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临床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特殊医疗用品,近年来血液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临床用血需求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11月19日召开的上海市医学会输血分会学术会议上,开源与节流并重、倡导通过全新的“病人血液管理”实现合理用血,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共识。
在上海,由于需要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危重病人,高难度手术多、危重症病患抢救任务重,上海的血液供应尤为紧张。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公民无偿献血率却仍旧偏低。
据此次会议提供的数据,我国公民的献血率为9.4‰,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公民献血率达到40‰,日本等亚洲国家超过中国的7倍,同为华人的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献血率也分别为30‰和23‰。应对“血荒”,合理用血的“节流”措施与大力推进公民无偿献血等“开源”政策一样,亟需引起医疗行业和社会公众关注。
11月19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的上海市医学会输血分会学术会议上,美国血液管理促进会会长、纽约西奈山医学院麻醉学教授、新泽西州恩格尔伍德医院麻醉科主任与免输血内外科研究所行政总监阿丽耶・山德博士,医学纪录长片《首先,不要伤害》(曾入围2012年奥斯卡排位赛)的澳大利亚制片人、血液管理促进学会的亚洲发起人詹姆斯・雷诺兹先生受邀向中国临床医生讲述了“病人血液管理”新模式,该模式将输血治疗与管理学PBM的概念相组合,提出医务工作者应遵循循证医学和现代手术理念来解决贫血,优化止血,减少失血量,以提高患者预后。这种新型的输血管理模式明确了“节流”措施的重要性。所谓“节流”,首先需要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正确合理用血理念的树立,并引领患者改变长期形成的关于输血的错误观念:如输血可以加快手术后的恢复,输血浆可以补充营养、促进伤口愈合;输血手术越多,手术就越大越难,主刀医生的水平就越高等。
“应对‘血荒’,合理用血的‘节流’措施与大力推进公民无偿献血等的‘开源’政策一样,亟需引起医疗行业和社会公众关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输血科主任戎瑞明主任医师强调说,一方面,患者应改变长期形成的关于输血的错误观念――比如输血可以加快手术后的恢复,输血浆可以补充营养、促进伤口愈合等。其实,输血不仅不能促进手术后的恢复,而且由于输血后免疫反应及传染性疾病的可能风险,反而会延迟病患的恢复。
输血可以救命,但不合理输血却能致命。与此同时,临床医务工作者则应遵循循证医学和现代手术理念来解决贫血,优化止血,减少失血量,以更好地提高患者预后。
中山医院通过近五年的努力,注重“外科手术合理用血”的宣传和培训,树立临床一线合理用血的观念。从因为血源紧张而限制用血,到手术主动减少不必要用血成为习惯,整个外科用血状况发生了显著改变:外科输血患者比例下降60%以上,按手术人次计算心脏外科、胸外科、肝脏移植等输血量较大科室,患者用血量下降50%以上。相关工作在2013年WHO和国家卫计委组织的输血论坛上受到与会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2014年国家卫计委下属中国输血协会机关报《输血月刊》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建设推进外科领域合理用血工作”为题对此进行了专访并号召向国内同行推广。
据悉,WHO推动全球安全输血的四大战略之一就是合理用血,即采用各种技术减少不必要的输血,这不但可以节约宝贵的血资源,还可以保护凝血功能、减少输血并发症。事实上不同血液成分作用有限,少浆血主要用于改善红细胞携氧能力,不应用于扩充血容量、提升胶体渗透压、促进伤口愈合或改善患者的自我感觉;血浆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缺失,不应用于扩充血容量、增加免疫力、增加营养、加快愈合等。合理用血应该被置于合理使用抗生素同等重要的地位。开源节流,合理用血不仅是节流,能将有限的血资源用于更需要的患者;这更是一种理念的创新,能够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更好服务于患者。
(责任编辑:fang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