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010年6月起,武汉、南昌、郑州等地血库陆续告急,其势愈演愈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新年伊始,南京等地又现““血荒””。面对这种状况,医院无奈,患者痛苦,家属焦虑。“血荒”为何频频出现?对此,人民网邀请卫生部官员、医院院长及相关专家学者,以“破解血荒”为题,进行系列深入报道,试图从体制、机制层面,探索破解“血荒”良策。
人民网北京8月16日电 (记者 仝宗莉 刘婧婷)“‘血荒’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家献血不积极、不踊跃,二是临床用血方面对输血指征控制不够严格,造成用血浪费。”北京大学司法鉴定室主任、北京大学卫生法学研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孙东东教授做客人民网访谈时说,所以解决“血荒”问题,需要百姓和医生共同来努力。
关于不积极献血的问题,孙东东认为,主要是观念上的问题。中国人和西方人观念有所不同,中国人觉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动一毫一发都不行,要保持完整性。这个观念不仅成为了献血的桎梏,也阻碍了器官移植、器官捐献的发展。然而,在国外,人们通常认为献血是很光荣的事,很多公民主动去,中国人却觉得能不献血就尽量不献,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另外,临床用血的不科学,造成血液的浪费,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孙东东说:“这两年由于血源紧张,医生对临床用血的输血指征掌握得还相对比较严密,前些年比较宽松,医生给并不是一定需要输血的病人都输血了,这就导致了浪费。现在,有些手术能不给病人输血就尽量不输了。稍稍缓解了用血紧张的情况,但是实际上还远远不够。”
孙东东认为,要想解决“血荒”的问题,还是要开源节流,首先要鼓励献血、动员献血,让大家要把献血作为光荣的事情。第二就是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有些手术能不输的可以不输,不是非输不可的可以不输。特别是现在微创手术比较多,比如腹腔镜手术,只需在肚皮上打几个洞,把内窥镜插进去做就行了,一般不会出现大出血,失血量比较少,所以这种情况原则上讲可以不输。
(责任编辑:lab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