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检验医学网特约报道员唐宁(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报道 2016年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年会第八专题论坛,门剑龙教授做《血栓实验监测的循证研究与临床实践》专题讲座。
门教授首先讲解了血栓形成机制及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作用机制,强调D二聚体仅是纤维蛋白生成的间接指标,而纤维蛋白负荷增加才与血栓形成直接相关。
门教授既而介绍了多个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和诊断模型的构成和应用方法,强调了针对适应症来选择检验指标的重要性,没有必要检测所有评分纳入的血栓相关指标。
最后介绍了循证研究进展:1.常规凝血试验对NOACs的监测,如PT可用于利伐沙班的监测,APTT可用于达比加群的监测,而D-二聚体已被指南推荐用于评估抗凝时间是否延长,D-二聚体在高龄、妊娠、肿瘤等不同人群中的静脉血栓预测cutoff值均有必要针对性设置。2.再次强调了检验指标的应用需结合临床情况:如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应结合4T评分、遗传性易栓症诊疗时应考虑病史、检测狼疮抗凝物应考虑抗凝药物的影响。
主持人续薇教授赞扬了门教授将血栓病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方面所做的工作。
(责任编辑:陈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