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 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标准”日前通过专家鉴定,并受到高度评价。该标准是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立项的科研课题“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办法的研究”中的一部分。 制定标准:国际化进程的需要 据课题负责人、北京大学医学部继续教育处研究员张成兰介绍,该课题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继续教育处牵头,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上海市卫生局科教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共同参与。课题组成员经过一年的努力,初步提出了继续医学教育的“中国标准”。“中国标准”的制定,不仅是为了促进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更是我国学者积极主动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体现。 据了解,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下,于2003年正式颁布了涵盖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3个阶段即本科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的国际标准,构成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三部曲。该标准为医学人才国际化设立了参照系。 “继续职业发展国际标准的问世为推进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时机。”张成兰说,“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医学教育标准,将有助于推进我国继续医学教育与国际继续医学教育发展接轨,在更高的平台上与国际学界进行交流沟通,为国际继续医学教育标准的完善作出中国学界的贡献。” 制定难点:“本土化”与“国际化”交锋 据专家介绍,“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标准”提出了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必须达到的相关要求,包括宗旨及目标、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医生个人、继续医学教育提供者、教育环境和资源、继续医学教育评估、领导与管理、改革与发展等8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过程和关键环节。 实现国际标准的“本土化”是研究人员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制定“中国标准”的难点所在。 概念上的差异首当其冲。“在国际标准中,‘继续医学教育’一词已经被‘继续职业发展’所取代。后者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是指医生在医学实践中应当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包含了更广泛的知识范围。医生需要继续提高的不仅是专业技术水平,还包括管理、社会、人文等多学科领域知识的补充。”张成兰说,考虑到继续医学教育概念已被全国各地卫生技术人员所熟知,并且我国开展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实际上已经扩展到医学专业领域之外,逐渐涵盖到作为医生职业所需要具备的卫生管理学、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建设、医学法律、医患沟通等相关知识,“其基本内涵与国际标准中继续职业发展所包含的内容已趋于一致”。因此,此次制定的标准仍然选择沿用“继续医学教育”这一概念。 “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制定不同,继续医学教育标准的制定难度更大。”张成兰说,首先,继续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不同于学校基本教育的国际标准,学校基本教育的主体是医学院校,而继续职业发展的主体是医疗行业组织。在我国,继续教育涉及的对象更广,包括提供继续医学教育的各级医疗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及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医生个人等。这就给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标准的制定增加了难度。因此,课题组根据不同的标准内容确定了不同的主体。 “继续职业发展国际标准的公布,为解决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目前,我们还只是在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标准建立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这一标准。我们更期待这一学术研究的成果能够在将来成为真正的‘中国标准’。”张成兰
(责任编辑:labweb)
继续医学教育需要“中国标准”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