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幸福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拥有自己的孩子,马丽娜等了六年。
记者在山东省立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里见到了这位年轻妈妈。她看着儿子红扑扑的小脸,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此前她因溶血症连续流产,经过一年多的两地奔波,通过“宫内输血”成功保住了胎儿,这也是山东省第一个成功案例。
不明原因,连续两次孕中期都流了产
“因为血型不合一直要不上孩子,我一度以为没希望了,这次就是个奇迹,真的太不容易了。”马丽娜告诉记者。说起自己曲折的妊娠经历,她忍不住难过地抹起了泪。
25岁的马丽娜是菏泽人,在当地干个体卖衣服,20岁的时候怀上了第一个孩子,8个月后孩子胎死腹中。2014年马丽娜又成功怀孕,但是在孩子7个半月的时候,又被告知腹中胎儿水肿,“再次出现这种情况简直让人不敢相信,第二天我就赶紧赶到了济南,结果孩子还是不行了。”
马丽娜一直想不通,自己这么年轻身体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于是她和丈夫都去进行检查,经过当地医院医生的反复检查,也没有查明妊娠失败的原因,一家人陷入疑惑和焦虑中。
血型不合,而且还是罕见的MN
家人都劝马丽娜到省城医院找专家看看,一筹莫展的马丽娜后来预约到了省立医院产科主任王谢桐教授。王谢桐判断妊娠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母子血型不合导致的胎儿宫内溶血。马丽娜告诉记者,检查后她没敢要孩子,直到今年才再次成功妊娠。怀孕5个月时马丽娜不敢怠慢,赶紧和丈夫到省立医院找王谢桐教授,经过血液鉴定印证了王谢桐此前的判断。
临床检验结果显示,马丽娜为N 型血,而其丈夫为MN型血,马丽娜体内的抗M抗体为阳性。王谢桐教授介绍,其实新生儿溶血症临床上并不少见,“在我国,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生率最高,RH血型不合者所占比例很小,而据研究抗M-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病率通常在1‰,因此MN血型不合引起胎儿宫内溶血性贫血更是十分罕见。”
抢救胎儿,两次“宫内输血”90毫升
找到病因后,王谢桐亲自给马丽娜制定了详细产检计划。“妊娠27周B超检查提示胎儿贫血,并且贫血的程度逐步加重,如不进行治疗,再次发生死胎的可能性极大。”
王谢桐带领团队进行了多次病例讨论,反复研读相关文献,决定进行胎儿宫内输血治疗抢救胎儿。“据我了解,此前广州成功进行第一次‘宫内输血’手术后,国内还有上海等少数地方完成了这项手术,虽然山东省内没有先例,但为救孩子还是得尝试。”
因为母子血型都特殊,输血所需的血液要与孕妇及胎儿均能相合,为此山东省血液中心和省立医院输血科进行了大量的血液检测和筛选。7月28日,在B超监护下,王谢桐对胎儿进行了首次51ml的宫内输血治疗,三周后第二次输了40ml。
王谢桐告诉记者,给胎儿输血首先要多次脐带血穿刺,脐带漂浮在羊水当中,操作困难。手术过程中,输血选择了胎儿肝静脉,因为操作部位精细还是在宫内,稍有不慎即可造成胎儿的肝脏损伤,王谢桐采用了直径非常小的20G的PTC针进行肝脏穿刺,首次输入51ml 红细胞就用了20多分钟。
等了六年,“当了妈妈我的人生才圆满”
医生的努力和家人热切的盼望没有白费,8月26日下午4点,马丽娜妊娠33周时剖宫产分娩了一健康男婴,随后转入到山东省立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进一步监护治疗。
“经过检查,胎儿没有出现贫血、水肿、积液等症状,但黄疸进展的有点快。”省立医院小儿重症医学科主任孙正芸介绍,考虑到孩子出生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情况,主治医师从早上7点多就开始准备,“孩子出生后就进行了蓝光照射和换血,将胎儿体内致敏红细胞抗体置换出来。”由于控制及时,孩子有惊无险,胆红素值最高时达到100多,比最高的300多少了很多。
记者见到马丽娜时她正给孩子喂奶,看着儿子努力嘬着的小嘴,这位年轻妈妈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给儿子起名叫梓航,这是她和丈夫早就起好的名字,直到现在才用上。
喂完奶,孩子又被放回了保温箱,半分钟的离开马丽娜都不舍得,一直趴在上面看睡着了的儿子,不知什么时候又掉了泪。“要不是王教授这个孩子也要不成”,马丽娜哽咽着说,“为了这个孩子的出生我等了六年,现在无比幸福,当了妈妈我的人生才圆满了。”
(责任编辑:l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