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功能水平与中远期卒中及心梗发生密切相关

央视网消息(记者 张恪忞):5月7日,在2016卒中大会暨第六届全国心脑血管病大会上,发布了两项血小板功能与血栓事件相关性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血小板功能水平与中、远期卒中及心梗的发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以往的同类研究肯定了血小板功能与近期血栓事件存在相关性,但对于血小板功能与中、远期血栓事件的相关性研究一直没有获得突破。这两项研究成果的获得将为提升我国血栓疾病防治水平,率先实现血栓疾病“精准化”防治创造良好条件。

    在新闻发布会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琪教授代表《缺血性脑卒中/TIA二级预防与血小板功能相关性临床研究》课题组公布了该研究结果:血小板功能高的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患者再发生缺血性卒中风险高达3.92%,而血小板功能低的患者无一发生血栓。这项研究是国家卫计委脑防委牵头,由著名血液学专家阮长耿院士、检验医学专家丛玉隆教授,神经内科专家彭斌担任学术指导,全国20家医院共同完成。

    方琪介绍,课题研究是基于卒中二级预防,即有过脑梗或小中风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与再发生血栓相关性的临床研究,希望用这个技术进行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而在一级预防应用方面,没有相对客观、明确的结论。但是会把这项检测技术运用到中老年的病人和高危人群中。

    南京第一医院心血管中心张俊杰主任报告了由该中心陈绍良副院长所带领的团队历时两年多,对超过1300例心梗PCI术后患者血小板功能与再发心梗的相关性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心梗PCI术后血小板功能高的患者再发生血栓达8%;而血小板功能低的患者发生血栓的比例为0.3%, 两者相差26.7倍。

    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张俊杰表示,在南京大部分三甲医院中,血小板功能检测作为常规临床检测项目在应用,希望能够得到进一步推广。此项技术在指导抗血小板的治疗中,患者是实实在在的受益方,最终目标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

    据了解,这两项研究是由我国学者历时两年,针对卒中患者和心梗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与再发生血栓相关性研究。承担这两项研究的专家们开展多学科专家协作攻关,并采用技术领先的由我国自主发明研制的新型PL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该产品是科技部863项目技术成果,已获中、欧发明专利和美国专利。血小板功能检测技术不仅可用于血栓风险筛查,提高血栓风险筛查精准度,有利于早期精准发现高血栓风险者,实现精准预警预防;还可为不同患者准确选择正确的抗血小板药物品种及剂量,避免用药不足或过量,提高防治效果并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实现血栓防治全面“精准化”。

    资料显示,血栓疾病(包含脑梗、心梗)是全球及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近年来在我国血栓疾病导致的死亡达到各种疾病致死率的40%以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和生命。血栓疾病危害之所以危害严重,与现有的血栓防治技术方案的不足密切相关。现有血栓防治技术的主要不足表现为:1)血栓风险筛查技术手段有限,筛查精准度不高;2)现有预防措施缺乏“精准化”。血栓防治主要措施是依靠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控制血小板功能,但现有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主要根据经验“标准化”应用,而不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及实际需要,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无效(低效)导致再发血栓或过量导致出血较为常见。

    国家卫计委脑防委领导、参会专家对项目成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国家卫计委脑防委近期将启动该研究成果普及推广工作。国家卫计委巢宝华处长、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教授、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彭斌教授、苏大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方琪教授、苏大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研究所赵益明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中心张俊杰主任、863血小板功能分析仪项目负责人及新型血小板功能分析技术发明研制单位江苏英诺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徐新董事长,及医学界、新闻媒体代表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责任编辑:陈雪礼)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