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处于医疗第一线,承担着抢救急、危、重患者的重任,加强急诊检验建设对于提高医院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及时救治患者至关重要。近日,“2020 Mylab+Day实验室•论道未来”急诊论坛在广州举办,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葳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陶志华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段朝晖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纪玲教授围绕急诊检验建设及未来发展重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潘世扬教授担任大会上半场主席并表示:“检验结果是临床医生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的主要依据,而急诊检验处于急诊诊疗第一线,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环节。加强急诊实验室能力建设能进一步提升急诊科救治水平,让急诊检验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更好满足临床和危急重症患者的需要。” ▲潘世扬教授解读《共识》建议,临检合作保障急诊救治水平大多数起病急、症状重、病情复杂多样的患者往往首诊于急诊科,使急诊科成为急危重症聚集的科室。急诊检验是急救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检验项目、准确快速的检验报告是急诊患者在黄金时间窗内得到有效救治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规范急诊检验建设,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共同制定《急诊检验能力建设与规范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就急诊检验的资源、质量管理和流程优化、危急值及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多项建议,并汇总急诊常见症状和疾病,根据诊疗需求给出开展必要急诊检验项目的建议。“当前,我国在急诊检验工作上仍存在标本分级管理不清晰、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急诊检验场所与生物安全待改进等诸多问题,《共识》针对这些痛点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议。”陈葳教授指出:“举例来说,《共识》明确提出医疗机构应制定项目选择程序并征求临床科室意见,根据医院急诊患者来源及专科特点进行合理设置;在急诊检验流程优化方面,《共识》特别强调检验科应定期监控质量指标、评估急诊检验全程质量并定期评估报告时间,与临床共同改进样本周转时间(TAT)等质量指标。”▲陈葳教授急诊检验与临床保持密切的双向沟通能有效保证临床正确解读、使用检验报告。《共识》也强调了急诊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意义,建议急诊检验人员应通过多种方式与临床医护人员密切沟通,以了解临床需求、改进检验工作。此外,危急值项目的设置、评估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也离不开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共同讨论并达成共识。“检验贯穿疾病的筛查、鉴别诊断、疗效监测及随访全过程,有文献显示,医生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70-85%是以检验结果为依据。为了让检验发挥最大医学价值,临检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剂’。”纪玲教授表示,“尤其当面对疑难案例或出现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的情况时,检验科医生应当走出科室积极参加临床疑难病例讨论、根据临床需求提出实验室解决方案,或对检验结果提供基于实验室检验过程的专业判断及解释,这对发挥检验最大价值、促进急诊检验及临床的高效合作以及提升急诊患者的救治效果都将发挥重要作用。”▲纪玲教授优选项目+高效平台:救治急诊患者的有力保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詹红教授担任大会下半场主席并指出:“急诊患者往往发病紧急且病情复杂,要求急诊科室在最快时间内进行有效救治,这就特别需要急诊检验科室的全力支持。通过设置科学、充分满足临床需求的急诊检验项目,结合稳定、高效的检测平台,可助力急诊医生快速获取检测报告,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脱离危险。”▲詹红教授“目前,急诊中常见的疾病包括急性胸痛、急性腹痛、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等,这些病症往往起因复杂且临床表现不一,临床需要尽快明确病因、对症救治。”段朝晖教授指出,“为全面评估这类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除了常规急诊检验项目的设置,还要引入一些新项目加入到急诊检验菜单中,打造全面的检测菜单才能持续满足急诊患者需求。”▲段朝晖教授➢急性腹痛常见的女性急腹症包括异位妊娠、先兆流产、早孕、痛经、黄体破裂、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肿扭转,其他非妇科疾病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等原因。因此针对女性急性腹痛患者,在进行常规检测之外,还应借助妇科急症标志物如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以排查妇科急症风险。在妇科领域,罗氏诊断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拥有高准确度、高灵敏度、宽线性范围、完善的参考区间等优势,最快能在9分钟内得到血清β-HCG等指标检测结果,助力临床快速、精准诊疗。➢脓毒症休克是急性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62%的急诊分布性休克病人发生脓毒症休克[1],及时发现并阻断细胞因子风暴是阻断脓毒症进程的关键环节。IL-6是炎性反应的最早预警指标,也是细胞因子风暴的重要信号兵,临床实践证明,多个指标的联合应用可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评价感染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价值,联合降钙素原(PCT)和IL-6可用于细菌感染的辅助诊断[2]。罗氏诊断Elecsys® BRAHMS PCT和Elecsys® IL-6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经过大量临床验证,兼顾准确度高、重复性好、操作方便等优势,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发现感染,改善治疗决策,提高治疗成功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是颈部产生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小内分泌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甲状旁腺过度活跃引起的PTH过度表达[3]。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最常见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形式之一,唯一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甲状旁腺腺瘤[4],术中可以使用PTH检测来观测PTH水平,监测指导手术进行。相比于基线水平或者手术前的最高值,术中PTH 水平下降50%代表手术成功并预测正常血钙水平;同时有研究证实术中PTH测量可以在预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治愈方面获得更高准确度[5]。罗氏诊断Elecsys® PTH STAT急诊检测可以在外科手术进行时进行同步检测,9分钟即可出结果,在微创甲状旁腺切除术中作用显著。▲陶志华教授“科学配置的检验项目和稳定、高效运转的平台仪器是检验科保持‘战斗力’的必备武器。为了保障急诊检验的质量与效率,急诊检验设备必须保证24小时连续运转,这对设备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陶志华教授表示:“为保证检急诊检验工作有序进行,实验室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仪器平台,优先选择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结果稳定、故障率低,在检验科应用广泛的设备。”急诊TAT是保证诊疗及时有效、提升临床与患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衡量实验室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急性胸痛是急诊患者的主诉之一,临床可通过心肌肌钙蛋白(cTn)检测帮助识别高危患者,有效救治、分流胸痛患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检测是指用高敏感方法测定cTn,能更早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国专家共识建议急性胸痛患者检测cTn(也包括hs-cTn)的TAT应不超过1小时[6]。陶志华教授分享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实验室为提升hs-cTnT检测速度的“急”限挑战经历:“为进一步加快检测TAT,实验室制定专项改进方案,覆盖抽血、样本运送、上机到出报告全程。分析前做到急诊样本优先派送,采用抗凝血浆代替血清并使用独立离心机,缩短样本前处理时间;采用罗氏诊断cobas e411免疫平台及Elecsyshs-cTnT检测试剂,全天候待机,3.5分钟快速启动,样本随插随测,9分钟即可出结果,高质高效的检测助力临床快速决策。”重点关注S100B血清标志物检测 辅助急诊颅脑损伤评估创伤性脑损伤(TBI)是急诊常遇的病症之一。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分级标准,大多数创伤性脑损伤为轻微(GCS=15)、轻度(GCS=14或15)和中度(GCS=9-13),通常在急诊阶段出现不同的神经症状,只有小于10%的轻度患者存在颅内病变,更少患者需要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目前,临床上常将CT检查作为诊断和监测创伤性脑损伤的金标准,但因CT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费用高、资源有限且使患者暴露于高剂量辐射,临床需相关指标进行辅助评估,避免不必要的CT检查。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对创伤性脑损伤研究的深入,相关生物标志物相继被发现。S100B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脑损伤生物标志物,也是唯一获得共识指南推荐,用于辅助判断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是否需要进行CT检查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证实,脑损伤后脑脊液和血清中S100B水平升高,且颅内损伤越重,S100B水平越高。当S100B小于0.10μg/L时,可以较可靠地排除轻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病变的存在,并可使CT检查减少30%。此外,S100B还可预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帮助监测无意识的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测结果并评估治疗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创伤性脑损伤儿童和颅脑外损伤的患者不适合S100B检测,而且S100B的半衰期为90分钟,需要在6小时以内进行检测才会有效。▲陈锦添先生作为全球体外诊断的领导者,罗氏诊断始终致力于在急诊领域提供全面、高效、且具有高医学价值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心脏标志物、脓毒症、激素、传染性疾病等多个领域都拥有丰富的检测项目。罗氏诊断中国副总裁,专业和分子诊断部陈锦添先生表示:“罗氏诊断始终秉承‘先患者之需而行’的理念,通过提供具有更高医学价值、优质高效的检验产品满足急诊检验发展需求,助力提升中国急诊检验水平,从而更好服务临床、提升急诊患者救治效率。未来,罗氏诊断希望与更多急诊检验及临床领域的专家携手,引领急诊检验创新变革,造福中国患者。”
(责任编辑:tqh)
规范急诊检验建设,助推急危患者救治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