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动态血糖监测中的焦点话题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动态血糖监测技术为优化临床血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这一技术的临床优势、适应证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等并未为广大临床医生所熟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和周健博士等通过研究建立了中国人动态血糖参数正常参考值,该研究4月23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官方杂志(Diabetes Care),并于7月在该杂志正式发表[Diabetes Care 2009, 32(7): 1188]。为此《循环周刊》特邀贾伟平教授和周健博士为您深度解读动态血糖监测中颇受关注的几个话题。    动态血糖监测的优势      动态血糖监测(CGM,图1)是一项新型血糖监测技术,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血糖波动变化的趋势、幅度、频率、时间以及原因,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与传统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相比,CGM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加完整的血糖谱。CGM与SMBG的区别犹如“摄相机”与“照相机”,前者能提供全程“录像”,而后者仅提供了瞬间“快照”。    目前,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是应用较广泛和成熟的CGM技术。以CGMS为例,此系统每10 s接受1次电信号,每5 min将获得的平均值转换成血糖值储存起来,每天可储存288个血糖值。受检者佩戴记录器72 h,并输入影响血糖波动的事件(如进餐、运动、降糖药物的使用及低血糖反应等),3天后拔出探头,通过信息提取器将数据下载到计算机,即可获得患者3天内血糖连续动态变化的完整资料,其中包括血糖波动曲线,血糖超出预设值范围所占的比例,以及各事件与血糖的关系等。由于所得信息直观详实,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此外,新型实时(Real- time) CGM技术(图2)还能自动提供血糖变化的实时信息,并对高血糖或低血糖发出报警。     动态血糖监测的适应证      CGM在临床中拥有较广阔的应用空间:①协助寻找与下列因素有关的血糖变化,如食物种类、运动类型、药物种类、压力、生活方式等;②识别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如餐后高血糖、低血糖(尤其是夜间、无症状性)、黎明现象、Somogyi现象(低血糖后高血糖)或胃轻瘫等;③协助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④提高治疗依从性;⑤ 确定妊娠和妊娠前胰岛素需求量;⑥提供一种用于糖尿病教育的可视化手段。因此,CGM适用于几乎所有糖尿病以及伴有血糖变化的其他内分泌代谢病(如胰岛素瘤)患者。    CGM尤为适用于以下糖尿病患者:①1型糖尿病血糖未达标和(或)虽有SMBG但血糖波动仍较大者;②由于害怕低血糖而刻意保持较高的血糖水平者;③2型糖尿病在开始治疗或改用其他治疗方案前,可使用CGM以了解自身病情者;④无症状性低血糖或频繁出现严重低血糖的患者。    动态血糖监测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CGMS于1999年在美国上市,主要用于优化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国内CGMS的应用及研究始于2002年,目前已在临床上逐步得到推广与应用,对进一步提高血糖达标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研究方面,自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率先报道了中国人动态血糖的研究数据以来,CGMS的相关研究迅猛发展,内容涉及诸多领域:①应用CGMS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②探查传统监测方法难以发现的高血糖及低血糖;③应用CGMS评价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等。     值得一提的是,CGMS相关研究在认识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特征方面获得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①在临床上建立了日内、日间及餐后血糖波动的评估参数,其中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目前被公认为是反映血糖波动的金标准;②应用上述评估参数对不同糖代谢人群血糖波动的特征进行了研究;③研究了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血糖波动模式的变化;④探讨了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的关系;⑤研究了血糖波动对机体的损害,尤其是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损伤。     正常人 应用CGM可以发现正常人血糖亦呈波动性变化,空腹血糖一般保持在3.9~5.5 mmol/L,进餐10 min后血糖浓度开始升高。餐后血糖峰值及达峰时间与进餐时间、数量和内容等多种因素有关,通常进餐后1 h内血糖浓度达到高峰,但几乎不超过7.8 mmol/L,并于2~3 h内回到餐前水平。正常人24 h平均血糖水平为5.4 mmol/L,日内血糖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分别约为2 mmol/L和5次/天,日间血糖波动幅度为0.8 mmol/L。     IGT人群 糖耐量受损(IGT)患者24 h平均血糖水平较糖调节正常者(NGR)升高约15%,但日内血糖波动已显著增大,较正常人升高50%,但日间血糖波动尚无显著变化。     2型糖尿病患者 除整体血糖水平升高外,2型糖尿病患者还表现为日内及日间血糖波动明显增大,但日内血糖波动频率无显著变化。由于早相胰岛素分泌缺失,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过度升高并持续较长时间,其餐后急性高血糖状态以早餐后最明显。    相关研究速递    中国人动态血糖参数正常参考值的建立      目前临床应用动态血糖监测(CGM)技术来研究正常人群的血糖变化规律还鲜有报道,动态血糖参数的正常参考值亦无统一标准。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和周健博士组织开展了一项历时1年的全国多中心研究,应用CGM技术,初步建立了中国人群动态血糖参数正常参考值标准,为临床应用CGM判断糖代谢紊乱程度,评估降糖疗效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该研究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间进行,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全国10家医院的434名健康者[20~69岁、空腹血糖<5.6 mmol/ L且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7.8 mmol/ L]进行了为期3天的血糖监测,对数据分析后,初步建立了动态血糖参数的正常参考值。    研究结果显示,CGMS组织间液葡萄糖值与指端毛细血管血糖值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 0.822);434例正常人24 h平均血糖水平(24 h MBG)为(5.77±0.57) mmol/L,血糖≥7.8 mmol/L的时间百分率(PT7.8)及血糖≤3.9 mmol/L的时间百分率(PT3.9)分别为(4.1±5.8)%及(2.4±5.3)%。无论男性还是女性,24 h MBG与年龄呈弱正相关(男性r= 0.243,女性r= 0.277),PT7.8值亦与年龄呈弱正相关(男性r= 0.251,女性r= 0.175),PT3.9值与年龄不相关(P>0.05)。24 h MBG、PT7.8及PT3.9值在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此外,24 h MBG、PT7.8及PT3.9的95百分位数分别为6.61 mmol/L、17.1%及11.7%。间隔8~12周对20名健康者(22~68岁,男女各10名)再次进行CGM重复评估,结果显示2次CGM显示的24 h MBG、PT7.8及PT3.9值均无显著差异。    据此研究者推荐,24 h动态血糖平均水平<6.6 mmol/L,24 h动态血糖≥7.8 mmol/L及≤3.9 mmol/L的时间百分率分别小于17%(4 h)及12%(3 h)为中国人动态血糖的正常参考值。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