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妇女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其诱发与感染一种叫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病原体有关,但目前大多数民众对HPV的危害性并不清楚,预防知识更是知之甚少。专家呼吁,目前HPV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因而前期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尤其应加强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并通过开展专业化培训和教育活动,加强各社会人群的HPV防范意识,保持固定单一的性伴侣,可降低中国年轻女性宫颈癌的发病率。这是记者从4月23日在上海举行、由世界健康基金会和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宫颈癌/HPV预防教育项目”启动仪式上获得的信息。
据悉,本次预防教育项目为期5年,按计划在上海、北京、沈阳、武汉、广州、成都、杭州等覆盖全国七大区的14个城市展开,对医务人员、青少年家长、学校卫生老师、普通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包括成立成立HPV感染防范高级技术顾问团,完善项目方案设计,在14个城市举办医护人员培训班和开展以电台和网络媒体为平台的HPV宣教活动;评估公众对宣教活动的满意度,并通过多种途径向公众至少发放宣教材料145000份等。预计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总人数超过15万人次,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预防宫颈癌/HPV的活动高潮。
HPV病毒属于乳头瘤病毒科,人类感染后会引起皮肤和黏膜的增生性病变,它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性传播感染因子。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认为,几乎所有的性活跃人群都存在感染HPV并进一步发展成为HPV相关疾病(如宫颈癌)的危险。青少年是肛门、生殖器HPV 感染的最危险人群。目前已鉴定的 HPV 亚型约有137种,其中40多种可以感染生殖道粘膜,根据致病能力大小,可将其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可引起尖锐湿疣、扁平疣等良性病变,其中仅少部分感染者会进展为宫颈癌,而高危型不仅能导致低度或高度癌前病变,还能诱导癌发生。
据悉,生殖道HPV感染的高峰人群为15至25岁的青少年女性;首次性交的年龄越小,HPV感染率越高。每增加一个性伴侣,感染HPV的危险性增加10倍。与会专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与少儿卫生教研室副教授史慧静表示,大多数HPV感染者在初次感染后会自愈。单纯的HPV感染不一定引起子宫颈癌,但吸烟、其他微生物感染、特定的维生素缺乏、激素影响和免疫抑制等,可能会促进子宫颈癌的发生。
与会专家说,目前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没有性行为就不会感染HPV。其实HPV的传播途径除性行为外,还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其几率比艾滋病病毒感染要大得多,如手接触了带有HPV的东西,入厕、沐浴时不经意接触到带有HPV的浴巾等都会感染。
该项目评估专家、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傅华教授认为,通过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HPV预防意识,加强医疗机构宫颈癌、HPV感染预防的服务能力非常重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降低感染低危型HPV引起的皮肤疣,平时不要触摸带疣的人;不要触摸自己或他人的疣;始终穿鞋走在公共更衣室、淋浴区和游泳池区;确保卫生设施被彻底清洗,尤其当家人生疣时;不要与任何带疣者共用毛巾;带疣者应单独使用专用的毛巾,使用后彻底消毒;提倡安全的性行为意识,即不过早发生性行为、固定性伴侣等。
另外,目前全球已经有了HPV疫苗,接种主要目标人群是尚未发生性行为的青春期和青春期前期人群。如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在男孩和女孩分别达到11和12岁时接种HPV疫苗,对预防有积极意义。
图片说明
世界健康基金会总裁兼CEO约翰豪威尔医生、上海市卫计委党委书记黄红等6位嘉宾共同点亮象征项目启动的水晶球 (孙国根摄)
(责任编辑:lab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