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医患均不积极致自体输血遇冷

中部医都武汉近年频遭血荒,一边是无偿献血长年告急,一边是被称作“最好输血方式”的自体输血推广15年难见成效。请看记者连日调查——

  尴尬:推广15年,不足1%

  所谓“自体输血”,就是医生在术前合适的时间将病人的血抽出储存,手术中再回输到病人体内,或是将手术中流失的血液回收处理后回输到体内,其技术难度并不大,一般的医院都能达到,九成手术适合。简单地说,就是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

  在国外,自体输血已开展20多年,大部分临床用血靠此解决。目前,澳大利亚择期手术的患者约60%输的是自体血,日本80%的人术前会备好自己至少400至600毫升的血液。

 

  在我国,尽管已实施13年的《献血法》早将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亲友互助献血列为3种输血方法,且要求三级医疗机构自体输血率应达到20%,二级医疗机构应达到10%,但多数人对自体输血依旧感到陌生。人民网曾调查1万多名网友,近九成网友不知“自体输血”为何物。“自体血回输最安全,能够有效避免艾滋病、乙肝等疾病交叉感染。”武汉普爱医院输血科主任申雯竹表示,除了安全,自体输血还能加快病人康复,不会引发溶血反应及免疫反应等。

  同时,自体输血经济。据介绍,手术前3天抽取200毫升血需35元费用,保存费一天3元钱,3天后使用仅需44元钱。

  在武汉血液中心招募科科长聂东航看来,推广自体输血,能缓解血源紧张,使更多病人得到救治,还能缓解部分稀有血型患者的用血困难。

  然而,多方叫好的背后,却是尴尬的现实:目前,武汉自体输血量不及用血量的1%。

  自1996年起,武汉就有医疗机构开始推广自体输血,但到目前仅有十余家医院开展这一项目。即便在同济、协和、人民、中南等武汉地区“四大家”医院,也未得到广泛开展。

  缘由:“剃头挑子两头冷”

  令记者意外的是,医患双方都对自体输血缺乏积极性。

  患者不接受。2009年,武汉市普爱医院便推行自体输血供患者选择。然而,99%的患者都选择了输异体血。“很无奈。”该院输血科主任申雯竹说,许多病人疑惑:自己是病人,抽血会不会加重病情?

  连日来,记者走访多家医院采访30余名患者,其中仅2人听说过自体输血,且几乎所有人都不愿意输自己的血。在省人民医院外科,患者许先生还质疑:“抽出来的血再输回去,是否安全?”

  对自体输血,多数医院认为是“吃力不讨好”。“小小的血袋也是拦路虎。”汉口一家三甲医院输血科负责人介绍,该院正准备启动自体输血,然而购买储存血液的采血袋时却遇到了不少麻烦。 

  按规定,医院一般无权购买采血袋,如有需要须报告获批。而供货方出于运输、储存等过程中的安全考虑,要求一次购买100个以上。

  目前武汉开展储存式自体输血最好的医院,一年也不到10例,而采血袋有效期为两年,这意味着两年后多数采血袋将过期作废。不少医院输血科负责人坦言,储存一袋血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物价部门核准的35元仅够采血袋等耗材成本,价格太低,不仅不赚钱,有时还要倒贴。

  对回输式输血,要借助回收仪。该仪器国产的一台20余万元,一次性耗材的费用也要700元,眼下使用的病人太少,医院投资难以收回。

  还有另外的因素。武昌一家三甲医院外科主任介绍,自体输血者采血后不能立刻手术,需休养几天,患者手术前住院时间被拉长,这会影响医院的床位周转率,患者也会增加费用。 这位主任坦承,绩效考核中自体输血占比很小,但平均住院日却是关键指标,哪能因小失大?

 

  呼唤:亟待多方扶持

  尽管武汉自体输血推广难,仍有医院坚持开展,艰难前行。

  5年前,普爱医院开始第一例自体式输血。2010年,该院共有279例自体血回输手术,自体输血量占到整个手术用血量的18.1%,领先全国。

  近两年来,普爱医院更是出台多项举措推广自体输血:医院下硬指标,要求各科室手术中自体输血必须占到整个科室输血量的15%;同时,对成功鼓励、动员患者实现了储存式自体血回输的医务人员,给予一定奖励。

  但是,业内人士认为,提高自体输血比例,在推广普爱医院的做法的同时,还需要多方努力。

  专家建议,除加大自体输血宣传外,卫生部门应尽早出台自体输血的操作规范和规章制度,并纳入医院目标管理,相关方面可以考虑重新审核自体输血的收费标准,并对自体输血采取优惠鼓励及奖励措施,让这一安全经济的用血方式得以推广。(记者 江卉 通讯员 赵建涛)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